强化党建引领,加快形成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县域治理体系建构的协同联动关系
如前述转型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型的背后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整体的更新与重构,这对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进程,是当前县域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而党建引领则是解决这一重要议题的关键。现代化县域治理需要整合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将经济转型发展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紧密结合。通过共建、共治,使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为加快形成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县域治理体系建构的协同联动关系,沁源必须强化党建引领的治理机制,明确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全面打造以“合作”为核心的县域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强化党建引领的治理机制
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为避免党的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服务功能和治理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党建引领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必须把党建创新放在首位,致力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党建引领治理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激发党建工作活力,实现党建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互融共促。党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机制,对推动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协同治理、引领多元治理主体规范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党建引领的核心要义是对多元治理的活力与秩序的双重把关,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在“条”“块”协同中进行强有力的跨体系协调,在横向协调与纵向整合的统筹联动中发挥具有核心引领的制度性优势,凸显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的重要作用,进而避免出现转型发展与治理创新不协调、不同步、不同速的难题。
明确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
明确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需要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企业、群众有机统一,汇聚推动绿色沁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分工,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的行为边界,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市场决定,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市场机制,扩大市场参与,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营造成熟、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好企业家这一重要群体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三是把政府主导和人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激发人民内在活力,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投入到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当中去;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以政策创新激发调动沁源人民积极参与的热情,以政策创新为广大群众的有序参与创造良好环境,以政策创新让绿色发展更好造福沁源人民、更好为沁源百姓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和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另外,为持续促进沁源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结合沁源比较坚实的财政能力基础,课题组专家建议,在既有的社会治理体系机制之外,沁源可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的方式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将市场和社会力量纳入生态治理的过程当中。市场、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将大大增强沁源绿色转型中的社会治理能力。具体来说,通过专项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苗圃产业,促进苗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将新设立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基金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资金的使用上应当受到严格监督以及科学评估。此外,在编制相应预算时需要科学考虑本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特点与主体功能,因地制宜地使用好、管理好相应资金。通过严格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评估等程序,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率将显著加强,有利于社会资源向生态保护领域偏移。
全面打造以“合作”为核心的县域治理模式
其逻辑起点在于科学确立政府合理的职能范围和权力边界,明确社会事务的责任主体,使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彼此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在合作治理模式的框架下,增强社会自治能力。鼓励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经济精英重返故里或入籍乡村,着力提高乡村能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推动各类精英广泛参与乡村事务和县域治理。此外,要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结合沁源今后各阶段转型发展的需要,参考有关研究和地方实践,重点加强社会化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多元化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动态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性化实有人口管理体系、系统化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等建设。
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沁源的绿色立县实践在当地深得人心,进一步加以强化和持续推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尽管如此,鉴于深层次的改革会涉及到经济形态的重塑、利益分配关系的重构等等,将在客观上增加有效开展舆论宣传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这也是今后很多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时将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此,课题组认为,当前,沁源亟需“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加强建立互联网传播、网络舆情回应、网络监管执法各环节有关机制,使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县域各个层级得到很好落实;尽快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软硬件设施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及其相关举措,主动设置包含多种展现形式的宣传策划主题,不断壮大网络舆论正能量;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大网上信访工作力度,指导有关单位建立畅通的网上信访通道,积极回复网民投诉,回应网民关切;依托县域尤其是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富有声望的老党员、优秀教师等先进分子中培养网上“意见领袖”,与官方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县域主流话语体系在公众心中的认可度、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