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看到基本国情没有变,又要看到阶段性特征
解放新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他为什么这么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战略思维能力对推动改革发展进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严书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贯穿其中的。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才能正确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比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新发展理念还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五大发展理念需要统一贯彻,不等于说就没有重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又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诸个要素的辩证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这四个“全面”有机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特点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这就是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又要看到我国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这个阶段性特征就是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它体现了发展长过程与发展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是世界经济发展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在这方面,他讲得最多的是战略思维能力。所谓战略思维能力也就是运用战略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7·26”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7·26”重要讲话中两次讲到战略定力,而战略定力来自于战略思维能力。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言,战略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能力,它将有助于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