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校园食品安全防线:为何失守?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最近,“上海部分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存在问题”一事,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据新华社消息,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9月23日晚联合发布情况通报称:绿捷公司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

虾仁炒蛋散发异味、“屡遭投诉却屡屡中标”,这一匪夷所思的操作,不禁让人追问:本该密不透风的校园食品安全防线,为何失守?

在近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近期发生的校园餐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紧抓不放、持续用力,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无小事,校园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面对已然出现的质量问题,上海绿捷公司却将存在异味的虾仁回应为“虾肠有泥沙”。这并非无心之失,而是典型的知情不报、意图蒙混过关的行为。从长期使用冷冻肉品,到对问题食材的敷衍回应,无不将其社会责任的缺失暴露无遗。

企业自身失德,仅仅是风险酿成前因。公开信息显示,上海三部门通报“部分学校午餐中虾仁炒蛋存在问题”的9月23日,上海绿捷公司这一餐食企业,依然在其他学校“成功中标”。而有关部门“招标时间较早”的解释,恰恰暴露出监管机制的漏洞。这种重前期资质、轻过程监管的“静态模式”,使得监管在关键时刻成为“隐形人”,无形中为问题企业提供“绿灯放行”。近期,有的地方出现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都暴露出校园供餐监管的共性问题:静态审核难以应对动态风险,技术手段若缺乏制度保障就容易流于形式。

校园食品安全,本质上是公共信任产品。政府通过招标将这份信任赋予企业,学校通过采购将家长的信任转交给企业。当家长的监督反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公众质疑不能迅速转化为整改压力,某种程度上,或为企业的懈怠与监管的松弛,提供了一个看似“安全”的空间。

追问“谁在开绿灯”,最终是为了“如何堵漏洞”。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将问责的“手电筒”变为治理的“探照灯”,照亮整个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方面,彻底改革“一标定终身”的模式,建立动态信用档案,将例行检查、食材抽检、家长满意度等指标,实时纳入评估体系,实现从静态资质管理向全过程信用管理的转变。另一方面,打破隐形的市场壁垒,通过优化招标设计,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竞争,同时实质性赋能家长委员会。例如,广东深圳市试点推行的“家长随机抽查团”制度,每月由家委会成员凭随机码突击检查配餐企业车间,此举大大地提升了监督的威慑力和透明度。对于瞒报、造假等恶意行为,须实行“零容忍”,不仅依法重罚,更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将涉事企业及主要负责人清出市场。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是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底线工程,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承载着民生重量与未来希望的长期工程。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打开所有监督的“探照灯”,才能让学生吃得放心,让家长感到安心,真正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既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人民群众关切与社会信任的郑重回应。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