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7全国金融工作会 大监管助力经济脱虚向实
7月14日-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做出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六位学者对2017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内容解读。
“大监管”
助力经济脱虚向实,推进金融普惠
李建军 教授
本次会议是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金融安全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主要思想与政治局集体学习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一系列改革活动一脉相承,核心是将系统性风险放在首位,通过强监管引导经济去杠杆,推动资金重新脱虚向实,最终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是从宏观层面对整个金融领域的功能定位做出了较好的界定,具体如下:
首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金融行业将逐渐进入混业监管的“大监管”时代。以前“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将会逐渐被取代,而分业监管下的一些灰色区域将会面临“秋后算账”的风险。同时,不同于国务院下的发改委,此次新成立的“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明显将“稳定”摆在了“发展”的前面,说明中央对于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十分看重,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将是维稳。这也标志着金融行业将重新迎来一次“大洗牌”,金融资源将重新回到正规金融系统进行配置,国家对金融系统的控制进一步增强,而对于金融创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自由化为代表的险资股权投资,其野蛮生长期已经过去。
其次,在国家的引导下,金融系统资源配置将脱离目前资金脱实向虚并在金融系统内空转的困境,重新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当中,为实体经济服务。国家不仅要继续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还要改善间接融资的结构,确保金融资源能够真正配置到实体经济部门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将会被放大,IPO的速度只会增不会减;同时,银行体系的政策性将会更加明显,将由中央政策引导增加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最后,中央进行强监管并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最终目的是要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进程,真正将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成果惠及普通居民。报告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论述部分最终落脚到普惠金融的发展上,要求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以可持续的方式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这也意味着金融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会逐渐向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上倾斜,争取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的主要意义就是明确了金融行业的功能定位:国家通过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推动混业的强监管并加强对金融系统的控制,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最终推进普惠金融的进程,让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普通百姓。
未来五年金融工作将沿着
监管和改革并重的方向有序推进
张礼卿 教授
防控金融风险是本次会议提出的基本任务之一。当前,企业杠杆率过高,房地产泡沫积聚,不良资产比率攀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显,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等,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线。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尤其是增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显然已是刻不容缓之举。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其意义正在于此。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深化金融改革也是基本任务之一。这就是说,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无需继续推进金融改革。事实上,尽管经历了近40年的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不必要的政府干预,依靠行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不仅不利于金融机构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而且也是很多金融风险的源泉。可以认为,未来五年金融工作应该会沿着监管和改革并重的方向有序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