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经济弱点:“体形高大、筋骨不强”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产业分工开始大规模从产品间分工转向产品内部分工,进入全球价值链阶段。我国以低成本加工制造业切入这个链条,利用30多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较好的经济实力。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介绍,我国经济总体上以实体经济为主,制造业规模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约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20%,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但是,庞大规模的背后,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现象明显。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向本刊记者表示,我国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一些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国产产品,技术质量和档次并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国产产品的整机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我国产品的品牌价值薄弱,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差距较为明显。
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期发布的《2013世界投资报告——全球价值链:促进发展的投资与贸易》显示,中国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低于俄罗斯、印度、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为59%,位列全球第11位,低于新加坡、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国家。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9月上旬在厦门举行的2013国际投资论坛上,一些与会专家认为,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中交西安筑路机械公司副总经理杨向阳告诉本刊记者,在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带动下,国产工程机械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已从十年前的20%提高到现在的80%,但传动、控制、发动机、关键液压件等核心部件仍主要依靠进口,整机产能过剩和高附加值部件短缺反差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