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中西部十余省市调研了解到,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既有上扬动力、也有下行压力,总体处于“底部徘徊”态势,在初步实现“软着陆”的同时,转型升级正逐步成为企业的切实行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历经数十年粗放增长后,已迎来转型“拐点”。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采访中,许多专家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但专家也指出,我国实体经济“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大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低端,尚未占据产业制高点。面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向挤压”,我国实体经济要有效提升,走出当前“深度调整期”,需要积极实施“价值链攀升”战略,让实体企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经济“虚火”全面降温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间虽有波动,但目前整体处于“底部徘徊”态势。
主管部门分析,从近期工业生产情况看,经济回升势头在加强。近几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提高,货运量、用电量、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指标均有好转,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巩固。此背景下,当前实体经济行业间存在“分化”现象:
一方面,钢铁、煤炭、装备制造、新能源等行业“虚火”降温后出现产能过剩,举步维艰。据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浩介绍,尽管今年7、8月份钢价有小幅反弹,但总体仍不乐观。部分钢铁企业甚至表示,资金存量已到了警戒线以下,资金链随时都会出问题。
本刊记者走访陕西、湖南、云南等省的煤炭企业、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煤炭行业利润已经从每吨数百元的暴利调整到只有几十元的“微利”,约有25%的煤炭企业出现亏损。同时,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形势也较为严峻。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志平介绍说,该协会600多家会员企业今年上半年的订单比去年下半年下降了7%,“往年一般10月进入淡季,今年7月就进入淡季”。
另一方面,食品、医疗、电子等终端消费行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广东一家制药企业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虽然总体经济趋缓,但医药市场波动不大,这几年行业平均增速为20%~30%,公司今年增长预计在30%以上。”
尽管从宏观面上看,当前实体经济处于困境,但全国各地并未出现企业大规模倒闭或发生大规模“裁员潮”。福建晋江市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当地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较困难,但没有发生大规模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情况,相反很多企业还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介绍,2008年由于经营困境,广东曾出现一些实体企业负责人“跑路”的情况,而目前未出现类似现象。
此外,本刊记者在北京、上海、陕西神木等地采访了解到,随着经济下行、房地产调控、资源价格下调,“脱实入虚”、游资炒作的势头也得到一定程度抑制,社会游资炒作更加谨慎,这有助于促进资本向实体经济回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