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实体强国道路
“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仍然持续,我国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和促改革的大背景下,此指导思想意义深远。
从国内看,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依旧是粗放型,实体经济高能耗、高污染仍未根本改观,创新能力低;另一方面,市场存在脱实就虚的投资投机风气,尤其是金融领域包括地方债务问题、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出现,现有金融服务难以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掣肘我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提升。
从国际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退出,过剩流动性仍将有助涨全球性投机行为泛滥的可能。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省其产业竞争模式,加大扶持实体经济回归的力度,竞相在全球产业经济制高点展开争夺。
这意味着,全球性经济结构大调整的主基调,将围绕着如何做强实体经济和运用新技术革命改造实体经济,推动形成新一轮的国际发展竞争浪潮。而实体经济的强弱成败,毫无疑问是这场大调整中的基础和核心。
而且,就中国而言,在转变发展方式基础上强化实体经济的全球竞争力,还意味着中国能否摆脱过去十年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虚拟化弊端,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竞争模式。所谓中国经济“唯有向上一条路”,其挑战和机遇也正在于此。
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为中华民族的强国道路具体全面地指明了方向,而依靠实体经济壮大支撑中国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这份民族复兴“里程碑”意义文件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此意义上,调结构、转方式和促改革的中国经济大转型,其最终成功的标志,一定是实体经济为主导的国力强盛,而不是金融资本统治下的非理性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