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优化“生存土壤”
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基层干部和企业界认为,这一政策导向,可以扭转实体企业倾向于“争取优惠政策”和“占据资源优势”谋求高速发展的路径依赖,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对此,地方政府与管理部门应消除“增长焦虑”,培育“发展耐心”,更加有效地改善实体经济的“生存土壤”。
一是应多方联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据全国工商联调研统计,我国企业涉税种类多,部分小微企业税负高于净利润,而且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65个。
本刊记者近期在陕西、福建、广东采访了解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却遭遇了“补交税”,一些企业税减了、费增了,一些地区通过强力收费确保财政增长……这些现象都表明,亟需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切实为企业减负,防止政府部门“盲目开源、与民争利”。
二是应以市场化手段推进金融改革。一些金融机构反映,今年以来,国家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利率市场化等政策,主要以行政推动的方式,使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从长远来说,应更多地以市场化手段推进金融改革。为了兼顾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系风险之间的平衡,须加快信用体系、担保体系、风险分担体系建设。
三是应消除“隐性壁垒”,激活民间投资活力。部分基层干部和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为民间投资参与市场竞争“松绑开路”,除了重视打破“政策壁垒”,更应注重消除经济性、技术性的“隐性壁垒”。
比如,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但在勘探领域,油气区块已划分完毕,民营资本难以拿到;在管道运输领域,“管道项目立项时就必须明确70%以上的下游客户”的规定,又将民企排除在外。
四是应抑制虚拟经济膨胀,培育实业精神。近期公布的2013中国企业500强显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总额只有500强总和的6.2%,利润却占到总额的35.6%,五大银行利润已连续两年超过500强中全部制造业企业利润。
实体企业负责人建议,今后宜通过更有力的房地产调控和金融改革,推动企业回归实体经济,改变“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不良经济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