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12月中期 总第 616 期 2018年12月19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奋力开拓中日韩文化合作新局面

中日韩三国的全方位合作,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与合作领域,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举办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联合演出、中日韩艺术教育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创造三国文化交流的新亮点,持续扩大三国文化合作的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积极力量。

特别策划

马云留给我们的思考——民营企业家的时代担当

40年风雨兼程,40年只争朝夕。改革开放的大潮,水击三千里。中国经济的航船,扬帆正当时。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极具开创精神、引领产业发展、持续推动社会进步的杰出民营企业家,他们为中国经济40年的飞速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和关键枢纽。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任正非、柳传志……改革开放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民营企...

上篇:新时代呼唤民营企业家新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民营企业家的底色。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还有一些“短板”亟待补齐:有些民营企业家素质有待提升,社会责任感不强,担当精神不足,观念滞后;一些企业发展战略缺失,转型升级缓慢,商业模式陈旧,核心竞争力不强;个别企业家法治观念淡薄,契约精神缺乏等。为了在新时代打造一支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家有何期待

“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家总的期待,具体表现为三点:期待民营企业家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期待民营企业家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自己人;期待民营企业家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促进者。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需要从改善外部环境和加强自身素质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真正地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看成“自己人”,充分给予民营企业家信任,民营经济才会发展得更好。同时,民营企业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和变革,创造出民营经济新的辉煌。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新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国内外更加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更加尊重和进一步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企业家应当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大胆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新动力,贡献新力量。

中国民营企业要勇于争创世界一流

跨国公司在全球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外跨国企业的开创、发展,无不与伟大的企业家相联。中国民营企业家要立宏志敢担当,争创世界一流。为此,应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跨国发展的各种环境,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培育、支持民营跨国企业的成长。

中国企业家的时代角色

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开拓者,中国企业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0年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离不开不同历史阶段企业家的努力和奋斗。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家自身也得到了发...

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家精神的演进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改革开放40年孕育了冒险型、探索型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由此催生了模仿型、机会型和创新型的创业活动,进而推动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站在新时代,需要进一步理顺创新发展和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大力培育推动包容性发展的企业家精神。

下篇:从马云看民营企业家的新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不断涌现。马云作为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善于创造社会财富,更懂得回馈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从不故步自封,不断开拓进取,为创新产业格局、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企业发展具有鲜...

马云功成身退的启示录

马云在事业巅峰时期选择急流勇退,既是对阿里巴巴长远发展的考虑,也是对人生目标的重新思考和选择。有效的合伙人制度是马云敢于放手的最大底气,这种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伙人制,是对现代公司制的一大创新和突破,确保了合伙人的绝对控制权。此外,马云计划退休后专心致力于慈善事业,也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爱心奉献。

马云时代并未结束——理性认识企业家去离和社会角色转换

企业家角色转换是企业家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马云将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一职,并不代表马云时代的结束。我们应理性认识企业家去离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建设可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的企业家精神传承的文化和制度,注重企业家精神的传承。

如何认识和发扬企业家情怀

企业家情怀一般是指其心境、情趣、胸怀等情感现象。可以说,营利是企业的基本目标、创新是企业家的历史使命,企业的目标和责任、创新和发展就是企业家情怀的内核和基础,企业家情怀是企业的责任和创新的情感化反映,社会责任则是企业家情怀的现代表现。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当前,短视及风险偏好是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培育具有长远的眼光,有发现并满足市场需要的能力,有遵守法律的底线,有风险把控能力,有持续学习能力,足够自信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中外比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中国企业还是西方企业,企业家精神都应当具备创新、合作、敬业、社会责任感等几个方面。由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背景有显著差异,中外企业家精神既有共性,也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包括:中国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动力相对不足、中外企业家都高度重视合作精神、中国企业家越来越富有敬业精神、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

热点述评

青年人才成长路径探寻

青年成才有六大路径,即六大规律需要遵循:“理想+梦想”是青年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学习+思考”是青年人才成长的基础平台;“左脑+右脑”是青年人才成长的两扇天窗;“知识+能力”是青年人才成长的双刃利器;“总结+规划”是青年人才成长的两部阶梯;“智商+情商”是青年人才成长的两大元素。

选人用人如何让“干部服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干部履职的期待越来越高,群众对干部能力的期盼越来越高,干部对公正用人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好干部不断涌现,但还存在一些“干部群众之问”。应聚焦“干部群众之问”,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客观、公正、刚性的考评机制,塑造良性选人用人生态。

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担当责任

明确责任担当才能勇于担当责任,而勇于担当责任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彰显新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将自己肩负的责任明了于胸,牢记于心,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与扎实稳步的实践,不断提升自己践行担当的本领和能力,甩开臂膀,心无旁骛,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使命镌刻于脑海,不断取得新进步,展现新作为。

基层政府承担着哪些经济管理职能

转变基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是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一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基层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重心应从“管理”转向“服务”,需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体制改革和加强法治保障,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

基层干部应练就过硬的扶贫能力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基层干部要具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担当能力、引领能力,能够勇于担当、敢于承担重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扶贫合力。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要加强教育、给予创新空间、深化有序监督、完善激励机制,让致力于扶贫事业的基层干部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关键少数”为何要带头接受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和旺盛生命力的基础环节,更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而要强化党内监督,必须要抓住“关键少数”。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鲜明的理论特色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它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

推动“一带一路”在非洲行稳致远

非洲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不可或缺的重要区域。新时代,我们应结合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科学合理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安全合作、创新经济手段、拓展人文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行稳致远,提升中非合作质量水平。

社会治理

中国学者应谨防误导的“学术GDP”——中国学者是否应把最佳学术成果发在外刊

中国学者把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发在外刊,好像于情于理都不很合适。但认为这是“唯西人马首是瞻”的批评又未必尽然,因为科学没有国界,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客观条件决定了只有在英文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才有机会与国际同行交流,获得认可。除此之外,还与国内的评估体系把SCI奉为准绳大有关系。

未成年人电子阅读的利与弊

电子阅读契合未成年人阅读、认知和学习的心理规律,可以给未成年人构建交互式学习新模式,提高未成年人阅读能力及学习成绩。但如果缺乏学校和父母的监管,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新奇”事物干扰和不良内容侵蚀,从而影响其认知机能的协调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

探寻更为高效可行的研究生招生模式

研究生招生工作既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又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研究生教育在大学地位的转变以及研究生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研究生招生制度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从机制创新、动态调整招生单位指标等方面,对目前已有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加以改进,探寻更为高效、可行的招生模式已变得非常必要。

合力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党和国家对我国社会治理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治理之路的崭新谋划。面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缺位、社工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公共安全薄弱等多方困境掣肘,应紧抓制度建设、风险管控、治理体系完善等多个着力点,全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乡村构建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

在“大智移云”时代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构建现代乡村治安防控体系意义重大。新时代,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治安防控队伍,构建现代化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形成现代化治安防控网,及时应对乡村治安防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重要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多元共治

当前,在多元参与生态治理体系中,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导致各主体思想意识分歧、治理方案迥异,生态治理成效并不明显。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走向多元参与的“善治”之路,通过转变地方政府治理形态、建立市场经济激励制度、扶持生态文明社会组织,不断协调和完善各主体利益,发挥协同效应,最终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难题。

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公众参与意识淡薄、认同度不够、机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引导、强化公众主体意识、拓宽渠道、完善机制等方式,才能构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推进之路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指在生活中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以环保理念实现资源循环,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当前生活方式“绿色化”面临消费缺乏合理性、消费观念困惑、限制资本投入的困境。为了有效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建立奖惩机制和加强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公众自觉践行“绿色化”生活方式。

如何做好生态旅游这篇“新文章”

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而生态旅游能够发挥乡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的重要手段。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把握生态旅游优势,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完善配套规则制度与服务机制建设。

财经聚焦

关于东北振兴,习总书记如何谋划——全方位振兴东北的五大战略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为深入推进东北振兴“问诊开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事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事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门票经济”的法律思考

在商品经济产生之前,土地及其物上的游憩、审美、科学等价值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和个人有益的外部性,无偿供人使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将这种外部性商品化为可盈利的市场产品,成为一种能够产生收益的资产,即旅游吸引资产。并且,这种旅游吸引资产可以仅仅涉及权益(如景观权)的交易,而不涉及客体(如土地资源)的交易,其作为一项收益性资产的价值也可以超越物理形态本身单独进行...

旅游景区应摆脱“门票经济”

当前,旅游景区摆脱“门票经济”、降低门票价格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迈向优质供给服务的重要问题。而拉长旅游景区产业链、多渠道增加旅游景区收入来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不仅能为我国旅游景区的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也可以引导旅游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农村普惠金融亟待立法支撑

农村普惠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立法体系的理念、原则及制度体系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影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实践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从农村普惠金融的立法理念、立法原则、法律体系和基本制度等方面来进行完善,为其发展创新提供立法支持。

人工智能发展的喜与忧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特性、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全新的历史条件,但其未来发展也可能导致大规模的失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生意义的消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兼顾价值理性,人类不能为了获取力量而放弃意义。

以社会责任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新时代,企业肩负更多的责任,也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将企业价值创新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进行有机结合,需要企业从战略到执行进行长期规划与落实,确保思想上和行动上长期的统一与坚持,以最终实现企业与国家、社会与其他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紧抓核心技术创新的“牛鼻子”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也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兴起的国际大环境下,必须找到重心,集中精力实现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目前,应从把握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两方面入手,抓住核心技术创新的“牛鼻子”,破解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困局。

建设富有干劲、闯劲、钻劲的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富有干劲、闯劲、钻劲的产业工人队伍,就是要让实干担当在新时代蔚然成风,让改革创新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让精益求精在新时代落地生根,这也是建设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必然要求。

法治视点

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保证,是有效维护人民法治利益、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有序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的根本保证,是有效抵御法治西化思潮侵蚀的根本保证。

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内在关联

法治社会为人民的利益提供了保障,也给人民提供了服务功能和引导功能,让社会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良好的运作和发展,这就是现代社会运作的最佳状态。对于法治社会的追求,不仅是法治政府的追求,更是全人类发展的需要,这需要政府与公众共同努力奋斗。

如何推进法治型政党建设

在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法治型政党建设,不仅是政党民主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在当前形势下,需要科学配置与有效规制权力体系,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健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体系,推进法治型政党建设的进程。

精准扶贫离不开良法善治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不断深化,精准扶贫法治化要求越来越高,应加快精准扶贫立法进程、规范精准扶贫执法行为、强化精准扶贫司法保障,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层面实现精准扶贫法治化。

资产分享:跨国追缴和没收犯罪资产的有效实践

开展跨国追缴和没收犯罪资产,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追回和没收犯罪资产。因此,需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来打击跨境转移犯罪资产行为,并充分运用资产分享激发各国开展司法合作的主动性,使资产分享成为追缴、没收犯罪资产的驱动力和有效方法。

专题调研

建设田园综合体的马泉探索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全国范围内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宏伟图景的一幅重要画面,它具有茫无涯际的田野背景、秀丽多姿的乡村美景和清晰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珍视每一个探索案例,善于把成功当经验,把失败当教训,把成果化为沉淀,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提供借鉴。

把握乡建规律 推进城乡融合

当前,各地都在落实中央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马泉休闲园建设有三点重要启示。 一是认清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做乡村发展正确的亟需的事。乡村建设要始终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激活乡村发展的主体、要素和市场,不断修复改造乡村地区失去了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效率与发展质量,不断解决城乡居民迫切关注的实际问题,...

乡村振兴要做好三篇文章

从马泉休闲园的绿色发展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至少要做好以下三篇文章。 一是应该鼓励社会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其实非常需要社会资本的介入,但近年来资本下乡被片面地认为是下乡掠夺,是零和游戏。没有外部资本的介入,农村的荒山可能一直荒着,而如果打破资本下乡的障碍,吸引外部资本的投入改造,一方面会让农村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还借...

田园综合体建设要与乡村振兴战略“对好表”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两个地方观察: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地位。十九大报告中,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提出了七大战略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排在了中间,前面有三个,后面有三个,属于中间最重要一个关键环节,而且其他几大战略都是手段、措施,乡村振兴既是手段、措施,也是目标。二是乡村振兴战略在现实工作中的地位。关于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中有两...

在共建共享中振兴乡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也为各类主体在共建共享中走向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依托和方向指引。以此为遵循,马泉休闲园的具体实践,至少要做好三件事情: 一是要将产业兴旺作为重点。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落地到马泉休闲园,应...

中国经验

以改革创新推动建设健康龙岗

深圳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按照广东省构建广深医疗卫生高地的要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深圳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卫生与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先行区和深圳样板。龙岗区作为深圳东进战略的承载区和建设打造的深圳东部中心,大力实施健康龙岗战略,努力建设深圳东部医疗高地和卫生强区,努力构建...

当好人民健康的守护神

早在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时就明确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近年来,深圳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推动卫生与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通过实地调研,龙岗区以粉红结联盟为代表的基层民生健康服务模式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粉红结联盟通过搭建“公益+政府+科研+专家+企业”的健康公益联合体,集结社会各界力量,以乳腺B超检查、钼靶检查、红外测评为载体,联合政府机关、科研院校、学会协会、专家、学者、...

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圳经验

近年来,由于现代女性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等,乳腺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甚至成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27.89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16.51%,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因此,降低乳腺癌发病率、提升女性健康水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粉红结联盟以及深圳市恩鹏红外医学应用技术研究院通过搭建“健康+公...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全面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以及农村宣教力量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地区的推进。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马克思主义建构环境,通过完善宣教渠道来构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以及提升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理论水平,不断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发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之道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沟通、交融使得国内社会呈现出文明多样、文化多元的特性。互联网时代下,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机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认知,弘扬社会正能量。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文建设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未来我国还需要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同时注重党的领导和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马恩思想中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契合性,是由于它们在思想上具有内在共通点,又具有相似的实践方法。我们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实现二者的创新发展。

思想舆情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与青年就业的观念演变

改革开放40 年,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40 年。社会结构性转型趋势、职业组织氛围和公共舆论的认知排序分别作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结构性因素,共同形塑了各代青年人的就业观念。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存在与发展,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者队伍。因为只有有了这些“先知者”,教育活动才能组织、才能进行、才能提高、才能发展。在新时代,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就必须以更加高度的政治自觉与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

爱国也要有边界

真正的爱国主义行为尊重国家与民族利益,能正确看待事物发展,是守法合理的理性行为,而不是盲目、暴力地释放个人情感。每个公民都应该理性爱国,以合理的方式展示民族风采,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以自尊自爱的行为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以理性的言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知识分子怎样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知识分子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弘扬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必须结合知识分子自身特点,尊重中国现实,注重中国精神的传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途径。

引导时代新人树立道路自信

不良社会思潮故意歪曲事实并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时代新人坚定道路自信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加强对时代新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升其认知能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巩固道路自信的文化基础;加强历史观教育,坚定时代新人的道路自信。

文化纵横

四十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思想理论探索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

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是政党的精神旗帜。而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积极追寻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要充分发挥文化自信这一精神力量,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

增强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既要让活态的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自信之基,也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气派,并善用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撑,善用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做好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途径,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全面呈现中华民族特质与文化的时代价值,也要注意全面提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开创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中华文化怎样更好地“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发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实现文化宣传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坚持文化传播的“本土化”原则、扩大对外文化传播的参与度。

让公共艺术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者

公共艺术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景观,不仅为城市空间增添了艺术气息,也会对社会公众的价值理念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我们必须要牢记公共艺术的社会与时代使命,融合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注重对公共艺术表达的创新,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的指引。

读史札记

“圣相”李沆的为人为官操守

宰相李沆出身寒门,最初是因为文才和学识而进入皇帝视野的,最终却是因为品行和操守而为皇帝所赏识,宋真宗和李沆的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宋代的君臣相处模式。李沆本人虽然很有能力,但是他的施政方略不在于除旧布新而在于政简少变。即使最终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他也丝毫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