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基层干部应练就过硬的扶贫能力

核心提示: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基层干部要具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担当能力、引领能力,能够勇于担当、敢于承担重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扶贫合力。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要加强教育、给予创新空间、深化有序监督、完善激励机制,让致力于扶贫事业的基层干部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摘要】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基层干部要具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担当能力、引领能力,能够勇于担当、敢于承担重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扶贫合力。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要加强教育、给予创新空间、深化有序监督、完善激励机制,让致力于扶贫事业的基层干部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关键词】扶贫 责任担当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处于攻坚阶段,全面整合扶贫资源、全方位调动扶贫力量,对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承上联下的基层干部关系到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果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不足,不仅不能很好地贯彻国家扶贫政策,甚至还有可能损害已有的扶贫成果。

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有利于提升干部治理能力、促进扶贫事业发展、创新推动社会治理

从微观层面看,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能促进基层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包含多个层面,扶贫能力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基层干部的能力要求偏重于经济发展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事实上,基层干部在包括扶贫工作的社会事业方面的能力同样非常重要。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需要总揽全局,着眼未来,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扶贫力量,无形中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治理能力。

从中观层面看,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能促进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扶贫工作要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基层领导干部直接面对贫困群体和各种扶贫力量,是连接多主体的桥梁和纽带,是扶贫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能高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政府、社会、市场的扶贫合力。

从宏观层面看,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能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基层干部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他们要在扶贫工作中实现与其他社会主体的衔接,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政府的职能角色。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能力的提升,能提升各扶贫主体之间的互相认同和互相信任程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担当能力、引领能力

沟通能力。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主体多元,从政府内部来看,纵向层面涉及到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横向层面涉及到农业、林业、科技、交通等多个部门;从政府外部来看,涉及到合作社、农业企业、志愿者团队、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还有最关键的贫困群体。这些不同主体带着各自的扶贫资源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要在其中积极沟通,在沟通中落实国家各项扶贫政策,调动各主体积极性,尤其要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要深入挖掘、高效利用各种扶贫资源,建立一个以贫困群体为中心的扶贫资源运行机制。

协调能力。扶贫工作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利益冲突。个别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扶贫主要是扶贫办的事情,跟自己关系不大;其他社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能承担扶贫工作责任;一些非贫困群体想在这个过程中“搭便车”,等等。在这些不良心态的作用下,多元扶贫主体的合力被忽视,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在扶贫工作上,政府部门不能撇开其他社会主体对扶贫工作“大包大揽”。基层干部要认真分析各社会扶贫主体的需求和工作机制,多协调、多融合,使各主体真正形成扶贫合力。

担当能力。在扶贫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基层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承担重任。一些扶贫项目尽管决策时遵循了科学化、民主化原则,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时,基层干部要有担当意识,主动说明情况,承担相应责任,而不是只顾找借口,一味回避风险,或是把责任推给其他主体。

引领能力。多元扶贫主体的价值观自然呈现多元化状态,只有求同存异,从整体上统一多元价值观,才能把个人和个别团体的利益得失统一到扶贫事业上来。基层干部在扶贫中行使公权力,要从服务基层、帮助贫困群众的角度出发,把公平摆在首位。在分配扶贫资源时,要以贫困群体为中心,一切为了贫困群体,努力做到公平公正。

加强教育、给予空间、有序监督、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

加强教育,提升扶贫素质。基层干部由老同志和年轻同志组成,前者可能文化水平偏低、知识结构比较老旧、创新意识不足,但是联系群众能力比较强;而年轻干部可能文化水平较高、创新意识超前,但联系群众方面有所不足。开展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必须要基于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对于老同志,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交流考察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使用市场工具和网络工具的能力;对于年轻同志,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在调查研究中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基层干部要深刻认识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扶贫工作中坚持以贫困群体为中心,凡是涉及到贫困群体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凡是损害贫困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始终把贫困群众的脱贫作为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

给予创新空间,激发干部积极性。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减贫难度边际递增,扶贫工作面临着高度复杂性与长期复杂性的外部环境,在扶贫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凭借过去的经验解决新问题显然是不可行的,这就需要基层干部创造性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发展状况不尽相同的国家,中央制定的政策很难与各地实际情况完全对应,国家扶贫政策虽然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落实层面还需因地制宜,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任何借鉴来的减贫模式和扶贫经验,只有结合当地实际,实现本土化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深化有序监督,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基层干部的工作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工作做得如何,基层群众最有评判权。群众监督能将监督渗透到扶贫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实现监督,能最客观、最真实地反映社会各阶层对基层干部扶贫工作的评价。在实践中,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群众的监督意识,畅通监督渠道,使人民群众及时全面地了解扶贫资源的分配过程。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推进政务公开,力求扶贫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完善激励机制,满足多样需求。一些地区的压力型扶贫攻坚模式过于强调基层干部的扶贫责任,忽视了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个别干部潜意识里认为,扶贫很难出成绩,只需应付差事,所以,在扶贫工作中不带感情、不带思路,缺乏主动性。要想提高基层干部的扶贫能力,除了责任考评外,也要完善激励机制,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提高工作动力。要加大交流轮岗,拓宽晋升渠道,给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基层干部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各级部门要为他们开展扶贫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条件。组织部门要注意发现、树立一批扶贫的正面典型,宣传部门要开展正面宣传,维护基层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让致力于扶贫事业的基层干部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作者为中共邢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

【参考文献】

①谭英俊:《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反思与探索》,《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欧阳庆芳、赵伟忠:《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途径研究》,《农业经济》,2012年第4期。

③张文惠:《农村精准扶贫中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合作及行动方略》,《理论导刊》,2016年第8期。

④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