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之道

核心提示: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沟通、交融使得国内社会呈现出文明多样、文化多元的特性。互联网时代下,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机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认知,弘扬社会正能量。

【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沟通、交融使得国内社会呈现出文明多样、文化多元的特性。互联网时代下,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机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认知,弘扬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多元文化 信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日益多元化,加之传统文化中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的影响,对人们全面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消极影响。多元文化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构建科学完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多元性是物质社会的表达和存在方式,多元性的事物都有着自身的特色,比如文化便是人类独特的社会景象。市场经济的多元性必定导致思维观点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思维观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同质化、单一性的传统社会必定被差异化、包容性的新社会所取代。丰富多元的现代化传播方式,使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全新挑战,虽然多元性文化中也含有不少积极向上的价值内涵,然而任何社会的向前发展都需要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引领,从而达成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中,我国传统文化对民众的影响力尤为强大而持久,原因在于上千年封建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人们思想观念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当下社会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力量,凝结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当前,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时代化,转化为接地气的通俗语言,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唯有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从文明视角来看,一切支配社会主流意识的文化,都具有居社会统领地位的经济政治属性。当下我国经济所有制的多元化,并没有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动摇我国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因而,与社会经济基础相匹配的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也必定是唯一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一,要加快经济发展,高度关注民生。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尽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三个没有变”的现实,要求我们仍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源于其客观真实性,它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指引万千大众改变自身命运,翻身做主人,过上更好生活的真理,人民群众信奉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政府的承诺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唯有加快发展,做好关乎民生的点滴细节才能坚定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念。要让人民群众坚信马克思主义,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才能坚定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第二,要加快体制改革,完善民生保障。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的前提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定不会为人民群众认可与接受。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关切民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也是党跳出执政历史周期律的关键所在。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是突出我们党政治优势,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有效路径。历史局限性不是社会发展的固然属性,只是在出现社会分工,剥削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后,人类社会发展才进入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但这一历史局限性必定会随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而逐步消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制,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发展成就。互联网时代下,青年群体是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力军。借助互联网媒介,一方面,可以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机制,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坚持以校园文化、社交网络为主体的引导式培育模式。通过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引导他们的思想认知,弘扬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强化青年群体在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解、交流沟通。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引导青年群体树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而坚定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弘扬马克思主义

首先,要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研讨,要从经典原著中原汁原味学习,并结合著作的历史内涵、背景,充分把握原著的思想精华。革命导师列宁曾指出,不用相当的独立功夫,不论在哪个严重的问题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因此,唯有亲身历练实践,认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在先前的马克思主义思维训练中寻找答案,才可达成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思维认知。

其次,要充分实践马克思主义思维。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来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个曲折反复的过程,有高潮也有低潮,这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各国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本土化,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比如,列宁主义就是俄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中国化实践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更要全方位、深层次地认识国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把握好民众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发展。

最后,要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弘扬,要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要善于运用多元文化思维中的有利因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一步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精神始终具有先进性、进步性,不仅仅在于自身,还因为其深刻地运用其他理念的先进元素,其先进性在于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发展性、进步性、包容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神是引导人类向上向善,其包容性在于可容纳其他思维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始终具有真理力量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实践,使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使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得到充分检验,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更加明朗,这为构建人类美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刘权政、郝帆:《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理论导刊》,2015年第1期。

责编/孙垚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