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华文化怎样更好地“走出去”

核心提示: 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发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实现文化宣传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坚持文化传播的“本土化”原则、扩大对外文化传播的参与度。

【摘要】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发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实现文化宣传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坚持文化传播的“本土化”原则、扩大对外文化传播的参与度。

【关键词】中华文化 “走出去”战略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发展建设。通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可以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及深化未来的国际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战略角度来说,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文化“走出去”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西方国家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维持共赢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胁,于是采用文化渗透、价值观输出等方式冲击中国的文化市场,并且在国际社会宣扬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比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煽动国际社会情绪,破坏中国的文化建设和诋毁中国的国家形象,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国际关系的构建。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进一步加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国家的话语权建设,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国经济硬实力逐渐强大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体来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实力是“中国制造”,那么随着自身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未来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国金融”、“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倡议”等。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不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值此契机,中华文化也可以实现对外的传播。通过发掘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实现交流、碰撞,增进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求同存异、增进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敌对势力给中国造成的不良影响,重塑国家整体形象。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发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

硬实力与软实力是我国不断发展进步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协调发展,才能共同增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促进国家的社会建设。近年来,我国对软实力越来越重视,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需兼顾软实力”,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两者的属性来说,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其本身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文化因素,可以影响、改变人们的行为,并且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虽然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但它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依然需要依托于经济硬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发展规律,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同时,软实力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硬实力的发展,推动国家硬实力“走出去”。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硬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充分结合、协同共进,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灵魂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着重展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文化渊源。通过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进而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等相关言论不攻自破,从而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建设。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加大文化宣传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力度,坚持文化传播的“本土化”原则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实现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提升其影响力,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时,直接宣传、推广其主要内容并不能够真正打动人心,也不能够让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得到准确的阐释和宣扬。因此,只有通过多样化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才能够产生吸引力,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加深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具体来说,为了能够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中华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有“阳春白雪”的高雅内容,也要有“下里巴人”的通俗形式,才能不断促进世界其他国家对于中华文化的全面了解。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多样化的载体,将价值观融入各类作品以及宣传形式中。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和运用新型的文化宣传形式,不断实现宣传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让中华文化更好地展现自身魅力。

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其实质上就是通过文化的宣传、交流,引导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华文化,并且通过更多的文化交流从而学习、认可中华文化。近年来,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比如“中国文化热”现象也激发了国外部分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但是,不同地域文明的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对同一文化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中西方文化而言,这种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给文化宣传带来一定的挑战,对中华文化的不合理、不恰当的宣传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接受程度。基于此,在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本土化”原则,也就是通过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文化特征、思维习惯等,因地制宜地改变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形式,加入当地群众喜欢的传播形式,从而真正达到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切实注重文化宣传的“本土化”原则,提高文化宣传效果。

此外,扩大对外文化传播的参与度。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工作,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责任,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中国人民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国家间的官方往来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是不同国家之间人民的交流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对外贸易、旅游、学术访问、各种比赛等诸多交流形式。因此,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要担当起国家文化的宣传责任,尽力对中华文化进行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国文化,正确看待中国文化,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作者为大连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讲师)

【参考文献】

①龙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新方向》,《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第7期。

②唐兴辉:《关于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研究》,《当代文化研究与探索》,2017年第6期。

③纪亚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分析及其实践意义》,《财经理论研究》,2017年第14期。

责编/王妍卓 牛牧瑶(见习)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