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11月中期 总第 576 期 2017年11月15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两学一做”重在真学实做

做是关键,是学习教育的根本。学习教育只有与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度融合、与科技创新各项任务有机衔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取得的成效,凝聚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激发起投身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以“钉钉子”的精神,啃下改革的“硬骨头”,圆满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各项重大任务,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要论断,需要从三个方面作深度分析: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是这个论断的实践基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是这个论断的立论依据;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个论断的根本标志。

新时代的深刻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重要论断。它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的中国时空到来了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一个新的中国时空到来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诗篇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成功走出了一条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理...

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从改革角度解读十九大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一系列新判断、新思想和新方略,而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作了极为详尽的改革部署,改革的信号无处不在,是一份奠定未来30年改革目标及方略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新时代新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新变化,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华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伟大工程的新起点

十九大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迎来一个“新时代”,中国步入人类文明中心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新路径,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见与战略实践

新时代内蕴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历史实践的积极探索、现实开放的伟大创造、未来征程的辉煌成就,是基于对规律更加科学把握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和自觉行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更加充分、发展更加均衡的时代,中国在新的两步走战略中将开启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及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是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基础,是我们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至关重要,当前,必须明确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新特点、新任务和新要求,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既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又明确了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新时代新蓝图: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描摹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蓝图。这一美好蓝图分为“两个时期”和“两个阶段”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3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走进新时代 展望新五年——专访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创立者周新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最具时代感、方位感、现实感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又是引领中国、治理中国、发展中国、强盛中国的最新方略,还是有效解决新时代中国现实问题、未来发展问题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问题的“金钥匙”。

热点述评

统筹发展和安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明确发展是安全的基础,要坚持以发展促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要坚持以安全保发展。当前,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解决新矛盾,破解新难题,加强国家安全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协调推进安全与发展共同进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不断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从特朗普访华看中美关系

从此次特朗普总统访华情况来看,未来几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将逐渐步入健康轨道。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持续构建2.0版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即要超越原来仅以现实的国家利益为重的1.0版新型大国关系的局限,努力寻找中美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基础,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观念作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共同面对新型全球治理带来的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步入了新时代。中国将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进全球治理发展完善,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我国和平发展的世界表达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国崛起之路。中国对外积极建构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要清晰地定位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民心相通的价值选择。要充分发挥中国智慧,建构中国话语,向世界表达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引领世界进入“再全球化”进程

目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发生深刻变革。尽管西方还处于国际体系的核心位置,但由中国引领的新一轮全球化进程正在成为推进全球治理转型的关键力量。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必将开始塑造和影响全球化,这种“再全球化”进程超越传统全球化模式局限,将“二元格局”演变成“三元格局”。

党内政治生活何以始终充满活力

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结合服务大局、围绕中心、拓展领域、增强功能等要求,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提高党内生机与活力,从而发挥服务群众、促进发展、凝聚人心的作用。

民主生活会的监督要义

民主生活会体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监督和互动,这种日常生活的监督方式和体制安排大大提升了党内监督的效果,改变了以往党内监督乏力的现状,是今后必须大力推行和落实的党内监督方式。

大数据敲开“智慧政府”门

大数据深刻改变着政府的治理模式,使传统政府向智慧政府发展演进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在智慧政府模式下,通过大数据技术,政府得以“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需求,行政决策更加科学化、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

媒介化政务模式的纠偏与创新

目前,我国媒介化政务模式正处在探索期和磨合期,存在政务与新媒体粘性不足、媒介影响力弱化、互动效率低以及舆论危机引导滞后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在政府职能转型中加强媒介化政务模式的纠偏与创新,提高政府在媒介政务发展方面的综合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依靠人民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体制障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基本策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的实践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认识主体性,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力量。

社会治理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十九大明确提出形成人民当家作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根据这个思路,新时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重点和难点无疑是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权利行使过程中,政府与人民群众实现有效有序协商互动的决策和治理机制、程序、平台和手段。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和强调“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是对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创新。报告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和任务,以及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具有前瞻性的构想。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治理在整体...

新经济背景下智慧社区的服务与运营

智慧社区是应用信息技术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社区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智能化的一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运营和保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成熟的生态链来支撑,宏观层面的保障机制、中观层面的运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也制约着智慧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准确把握新的社会阶层的概念与属性

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以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生社会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概念经历了由“六种人”到“四个群体”的变化。相应的,其政治属性也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转变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厘清新的社会阶层的概念及属性,并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思想状况,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扶贫脱贫新路

脱贫攻坚战是党在“十三五”时期的重大任务,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要因地制宜,牢牢把握脱贫目标、扶贫对象等各关键环节,准确判断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形势,确保精准脱贫实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电商扶贫之路如何走得更顺畅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升级。很多农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脱贫致富,改变了以往农产品销售市场小、方式单一特点,拓宽了销售渠道,不但有效缓解农产品积压难卖的老问题,同时大大拓宽了农户致富渠道,为农村扶贫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借助“互联网+”东风 实现农产品流通主体转型升级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实现了新的发展飞跃,拓展了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与空间。供销合作社、批发市场及家庭农场三大农产品流通主体,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下,促使农产品流通主体更快地实现转型与升级,从而顺利跨越流通主体发展瓶颈。

多措并举推进网络诚信建设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信任缺失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只有各个参与主体共同努力,共同消除网络诚信危机,构建和谐、安全、诚信的社会主义网络时代才能指日可待。

网络表达乱象亟须治理

互联网的兴起极大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发展空间,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网民通过网络获得生活所需,还能以各种方式进行网络表达。但由于网民文化水平、精神境界、道德认知存在差异,致使网络环境中网络表达乱象丛生,对个人形象和网络环境带来危害和冲击。净化网络环境,治理网络表达乱象,是提升网民人文素质、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

让社会舆论“微传播”有序进行

“微传播”以一种微小的力量改变着社会舆论表达方式和控制机制。为了有效疏导社会舆论,需要对社会舆论实施相应的“软调控”,从流量、信息来源、网络问政等角度,关注、监控社会舆论“微传播”,建立专门通道监控,完善对信息发布和传播权利的限定条款。

农村老年人更需要精神关爱

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中政府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老年慰藉与心理疏导服务缺失等。针对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中政府责任缺失的问题,应当从制度保障层面予以落实,加大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资金扶持力度,搭建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平台。

“双创”教育助推大学生理性就业

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又存在着片面化、形式化等诸多问题。落实“双创”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理性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科技进步的哲学思考

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好地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问题的关系,遵循科技进步的真理和价值原则,保证科技进步持续为人类造福。

绿色发展的保障之策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目前中国正处于绿色发展道路上,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保障,只有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制度障碍,才能让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财经聚焦

互联网金融如何管控风险

在金融发展成整体态势下,为获得更多利用来源,一些不正当金融竞争开始出现,扰乱了金融市场,给金融体系安全、公平竞争、诚信带来风险,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巨大威胁。加强对金融机构管控,通过堵塞监管漏洞、实施穿透式管理和对金融产品干预,能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三大风险。

互联网金融监管难在何处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发展势头强劲。面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监管部门需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建设,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培育健康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民生。

警惕互联网金融威胁消费者权益

当前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如何在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还需要持续完善双轨并进的机制体制。要统筹融合各个部门,切实落实普惠金融政策,达成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目标,进而保障我国金融体系稳步、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何以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等,满足农民对金融的需求,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模式的多重效益及实现

共享经济的生成和运行基于新技术对成本降低的助力、信任基础持续扩大以及绿色发展共识等多种深层次的动因。需进一步改进共享经济发展相关决策设计,推动法制建设,加强生态消费引导,使共享经济模式的优越性在新常态下的市场经济中得到体现。

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怎么建

设施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解决食品安全、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举,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意义重大。

我国红色旅游经济亟待转型升级

红色旅游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往一些地区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当、管理不善,导致旅游业发展模式出现问题,既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也未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体验功能,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发展模式,促进现代旅游业的转型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如何打好文化牌

文化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融合方式逐渐多样化,产生的新型旅游产品也更加丰富。文化旅游业已经迈入深度融合时代,各地应坚持传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结合市场需求,迎合游客心理,实现文旅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经济的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党建研究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当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维护、爱护、拥护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加强党的领导,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怎么抓

新形势下需要不断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创新。在创新期间要严格遵循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强化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明确党的领导地位,及时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保证其发展的科学性以及有序性。

基层党建的互联网之路

新的信息传播媒介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乃至于行为方式,给基层党建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因此在开展基层党建方面,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互联网与党建工作有益地结合起来。

中国经验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方法与实践

作为风电装机容量为世界之最的国企——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面对点多、面广、人稀等基层风电企业特点,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业务工作相结合、旗帜鲜明践行群众路线等具有新能源企业特色的党建工作思路,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效。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价值

作为一种“永不过时”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蕴,并从中汲取理论与实践启示,对新常态下更好地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包含着各国相互合作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新形势下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以及推进全球治理的思想基础。

文化纵横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加强文化观念的整合

文化观念整合程度越高的国家,社会越稳定;整合程度越低的国家,社会越不稳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加快文化观念的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价值观念;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有机整合,使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

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

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基本逻辑,依靠理论创新带动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互促共生

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是互促共生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作用,对于凝聚和团结民族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坚持文化自信,发扬民族精神,对内要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对外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宣传。

阳明心学对实现文化自觉的启示

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首要任务是建立文化自觉。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对理论自觉、道德自觉、精神自觉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为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提供了重要启示。

借“一带一路”深化中外文化交流

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推动“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要充分挖掘现有文化产业优势,精准定位文化产业。

艺术“审丑”之风当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社会主流艺术审美观已逐步实现健康发展,但要实现建设长期、稳定、健康的社会主流审美观还需要找准艺术发展平衡点、正确引导摒弃低俗化“审丑”思维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读史札记

宋代券食之制缘何未能根治公款挥霍之风

宋代,不仅有多样化的给券之制,而且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用券制度,尤其是具有政府公信力的“驿券”广泛实施应用于馆驿制度中,以解决公干官员差旅途中的食宿问题,标志着宋代券食之制的完备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