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7)

“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

——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依托滴水湖水域及其相关水利设施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2009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包括春涟河、夏涟河、秋涟河、冬涟河四条涟状河道,赤风港、橙和港、黄日港、绿丽港、青祥港、蓝云港、紫飞港七条射状河道,以及滴水湖出海闸、芦潮引河出海闸、黄日港节制闸、绿丽港节制闸等众多水利工程,形成了防汛挡潮、引排自如的水利体系,使“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统筹兼顾。

滴水湖水利风景区,是南汇新城的标志。南汇新城以水兴城、以水美城的建设理念,让一座现代化新城成为了一座露天水利工程博物馆,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该景区拥有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助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美丽河流(湖泊)、上海市最美河道等荣誉。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找准发展定位。2021年5月,《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规划(2020-2035)》通过上海市水务局行业审核,引领滴水湖水利风景区新一轮开发建设。景区将以水资源保护、交通与游线、水利科技与水文化传播等十二大专项规划为指引,提升服务设施布局与品质;串联现有景区资源,丰富景区的游览活动与路线;加强水文化和水科普的宣传教育,强化目的地属性。按照“一湖、一环、一轴、七射、多点”的总体布局,将打造成“江、河、湖、海”相连、湖泊水系相通,湖在城中、景映水中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将建设成为最具活力的世界级滨海环湖开放空间、城市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标杆。

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滴水湖一级湖长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兼任,二级湖长由南汇新城镇及港城集团主要领导担任,三级湖长由申港社区主要领导担任。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和南汇新城镇统一领导下,港城集团承担景区建设管理工作,组织编制水利风景区规划,实施开展滴水湖水质管理与监测、水域使用管控任务,结合河道和景观工程建设营造优美宜居水环境,引进优质文旅资源、举办重大赛事节庆活动,弘扬水文化,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

坚持以生态为基,注重开发与环保齐头并进。第一,塑造水生态景观。景区环滴水湖规划建设80米景观带工程,在景观带内种植各种适生树木、灌木和绿草,各式精美建筑点缀其中。内涟河贯穿城市公园带,河道生态建设与城市公园景观相互融合。中涟河、外涟河是城市社区水景,根据河道生态建设和水景需要,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护岸和亲水平台。主城区水系涟河与射河交汇构成众多人工湖泊,发挥水体缓冲、生态自净等功能,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形成城市楔形绿地。第二,建设水生态系统。由于滴水湖没有野生鱼类,为了保持和改善水质,改善水生态,景区每年投入一定量的滤食性鱼类、河蚬、螺蛳等,同时每年春季科学控制出海闸开闸排水时间和流量,连通附近水域引入鱼苗,形成了以滤食性鱼类为主,各种本地鱼类共存的健康生态系统。第三,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国家海绵城市试点项目,进行景区范围内海绵生态本底建设工作。滴水湖环湖景观带采用了透水铺装,达到雨水就地下渗消纳的要求。景区选用透水盲管、生态湿地、生态驳岸等海绵技术,对地面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处理,四涟河道工程采用了生态护岸、雨水排放口水质净化措施、植被缓冲带等,在解决积水、内涝等问题的同时,防止水资源流失。

加强水体生态综合管理,维护水安全。第一,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作为城市景观湖,滴水湖自2003年引水后,没有完善的生态系统,水环境不稳定。为了管理好滴水湖的水质,港城集团成立了上海港城滴水湖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滴水湖后续建设和维护管理;相继出台了《滴水湖水系水域维护管理办法》《滴水湖水系运行调度管理办法》等水系管理制度。2014年,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上海市滴水湖环境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为滴水湖管理提供抓手。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立法权的政策契机下,全力推动滴水湖水域保护立法。第二,完善水系闸控系统。滴水湖一期水系建设了滴水湖出海闸、黄日港控制闸和绿丽港节制闸,辅之芦潮引河出海闸,构成了滴水湖水系引排水“二进二出”的闸控系统。目前闸控系统基本具备引排水、防汛防涝功能,控制水系引排水、水体置换及水体流动等。第三,系统治理水生态,维护水安全。因滴水湖建于重盐碱的滨海滩涂,水土盐碱化严重,景区结合滴水湖核心区水利自身特点,创新开展以潮差式引排水、水体洗盐洗碱等工作,为水体中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提供条件,改善和丰富湖泊、河道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结构。景区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滴水湖的水质”,在水质监测、水生态治理、污染源防控、水域常态化巡查、政企联动、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等领域加大管理力度。

弘扬水文化,发展文旅产业。一是依托滴水湖和港城的地域特点,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景区充分发挥江河湖海汇聚优势,在特色景点打造、文旅项目引进、海洋产业布局上下足功夫,丰富功能业态,扩大规模效应。二是提供亲水体验。景区在构建城市公园健康生态系统的同时,搭建游客、市民亲水和休闲娱乐的公共活动平台,成为重要的城市水岸空间会客厅。三是开展水利科普。依托上海临港海洋节、上海海洋论坛等文化活动,推出一批了解海洋、亲近海洋、感受海洋的系列活动,让市民深切感受海洋文化;通过打造水利科技实践基地、科普长廊等,宣传节水、爱水、护水深入人心,提高公众对于水利知识的认知,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蓝绿交融筑牢生态屏障。景区初步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的城市河湖生态景观,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滴水湖水质持续改善,大部分指标达到Ⅰ-Ⅲ类;滴水湖培养的生态鱼类是一种优质的生态资源,已于2011年向国家绿色食品中心申报滴水湖绿色水产品8项,并获得批准,成为滴水湖旅游文化中的品牌水生态产品。景区利用“湖、河”环网相连,完善环网放射的河道水系网络,实现绿地网络化渗透,支撑“城在景中”的生态体验;依托楔形绿地,形成放射状嵌入城市的重要生态空间,实现绿色与城市交融。景区建成了蓝色透水沥青慢跑道、生态护岸、生态湿地、特色景观桥、亲水栈道、全龄儿童游乐设施、精致游憩设施等,提升了环境品质,凸显海湖韵特色城市风貌。

文旅融合发展动力强劲。景区挖掘利用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通过布局“湖景、河景、海景、江景”,引入海洋主题文旅项目,开展科普宣传,举办系列赛事、节庆活动等,使得水文化、海洋文化深入人心,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例如,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海昌海洋世界、冰雪之星、上海天文馆等优质文旅项目主题鲜明、规模宏大、世界领先,未来每年将吸引游客1000万人次;2018年开园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高峰期日客流量达5万人次,2021年刚开馆的上海天文馆更是一票难求,日均客流量达到5000人次。2018—2021年连续四年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15—2021年,于“世界海洋日”和“中国航海日”,连续四年举办上海海洋论坛,连续五年举办上海临港海洋节。围绕滴水湖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与国内赛事活动,如世界知晓度排名第三的体育赛事——环法自行车赛事、世界水上摩托艇锦标赛、全球顶级障碍赛跑——斯巴达勇士赛、滴水湖铁人三项赛。同时,临港新片区新年烟花秀、临港新片区迎新跑、滴水湖阳光音乐节、上海临港海洋节、工业旅游等系列文化活动已成为临港特色,展现了景区的“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景区不断强化多维度宣传,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结合国家成立临港新片区契机,加强对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内各项配套设施、城市功能、旅游功能的推介;景区范围内推动海绵生态本底建设工作,吸引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单位参观学习,打响了生态城市名片;通过新一轮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的契机,以规划进社区、进校园、进园区等方式加强对景区规划的科普宣传工作。2018年,滴水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水利部和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联合授予“长江经济带2018年最美河流(湖泊)”称号,滴水湖环湖沥青跑道获颁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最长的蓝色透水沥青慢跑道”证书,滴水湖则获颁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建有环湖景观桥数量最多的人工湖”证书,春涟河于2020年荣获上海市“最美河道”称号。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科学规划引领,强化制度保障。景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引领和管理制度体系的健全,以高效能治理赋能景区高质量发展。景区规划要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结合建立河湖长制、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确立发展定位和目标,并配合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

夯实生态本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景区抓住了“生态”这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将保护滴水湖生态环境和安全放在首位,为建设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筑牢生态本底,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

深挖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氛围。景区根据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中注重挖掘滴水湖内在的水文化,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文化,大力弘扬滴水湖的地域文化,充分发挥水文化的引导、约束、规范、凝聚和激励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高品质景区。景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从项目引进到工程设计、实施,从功能导入到公共空间打造都坚持以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由此,一系列优质文旅项目使景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进而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一页 1... 5678910下一页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