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个市场方兴未艾。中金公司推出的《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主题报告认为,未来40年中国绿色投资总需求约140万亿元,电力、交运、建筑的绿色投资需求量最大。
在中国,很多企业对碳市场的欢迎程度越来越高。
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事实上,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的企业都是发电企业。对于最先在全国碳市场中试水的发电企业来说,这一周它们对“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开启碳交易对于高排放的发电企业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主动减排的动力更足了。”一家发电企业的碳交易人员表示,不减碳就意味着企业需要面对越来越高的排放成本,在市场倒逼之下,企业以绿色环保为驱动力,规划低碳转型发展战略的主动性会明显提升。
公众对碳市场的认识,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很多人说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对碳达峰能起什么作用?其实公众的作用非常大。”杜少中认为。
杜少中告诉记者,公众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在碳排放的总量当中,有20%左右是直接来自生活领域的,因此公众自己的减排作用也很大;其次,公众的参与,会通过消费引导生产、引导企业的行为,因为公众的消费偏好,会对企业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推动企业的减排意义重大;第三,公众可以监督政策的执行,做出各种呼吁,身体力行选择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让社会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文明的路上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