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动,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碳市场进展报告》指出,疫情防控期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展现出韧性。各国更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和净零排放承诺,提升了政策稳定性和市场信心。
“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碳市场的进展,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初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这一全球最大碳市场的启动铺平了道路。”这一报告指出。
从地方试点到全国市场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
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17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从地方试点到全国市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表示,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是2013年11月28日开市的,迄今已平稳运行7年有余。初步建立起“制度完善、市场规范、交易活跃、监管严格”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0年底,北京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近6800万吨,成交额突破19.4亿元,在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低成本减排,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