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要找准载体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理解它的内涵,而且需要以法治建设、教育为载体,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引导国民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日常生活 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要找准载体,这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社会意识形态健康向上、文明和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以国民教育为灵魂载体

众所周知,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更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和面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成为我国价值体系的特征,关键在于它与我国的文化形态保持一致。民族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实实地存在,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着国民的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推动着我国的文化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新文化的挑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不仅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对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且赋予了传统文化全新定义,使其内涵更加丰富。

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层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理解它的内涵,宣扬它的重要性,而且要将其融入国民教育中,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使国家的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加快建成法治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纸上谈兵,必须真正落到实处,在日常生活中,定期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帮助弱势群体、关爱老人、义卖、志愿服务等活动。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在校园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融入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快速发展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肩负着复兴中华的光荣使命,所以,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必然要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该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深远,一个人的志向、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教育。由此可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法治建设为关键载体

依法治国是指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不断提升国家的法治水平,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法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的意志不断完善,才可实现与国家共同进步。立法过程中,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却足以反映出我国社会的道德标准与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立法中,实际上是将道德标准变成了强制性的法律条例,从而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法治化,进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维持社会安定与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同样占据极为关键的地位,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法律的运行就会迷失方向,或失去裁断的正当性。法治建设不可能做到与价值无涉,因此,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开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规范标准,与个人价值观无关。所谓价值观是法治的灵魂,是指现代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社会主体的价值目标选择,具有深刻的权利属性和应然属性。所谓法治是价值观的保障,是指法治在坚持特定社会所尊崇的制度价值、维护公民和法人权益、调整社会经济文化关系、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等多个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强调“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社会构建的基础,且该工作通过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得以规范。

以日常生活为行动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国民素质提升的基础内容之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尤为重要,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意识形态一旦与生活基础脱离了关系,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虚无缥缈。从理论层面上来说,意识仅仅是一种意识,而价值观却能够真实地折射出生活的现状。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把道德标尺,都有一套价值体系,这是人们日常行为与生活习惯的标尺。当今社会,国民有着共同的道德标准,如守法、诚信、爱国等,但由于每个人的利益有所不同,因而,个体价值观念往往有所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参考,反映了国民共同的利益需求,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创新融合,是现实生活的思想基础。

如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实践工作落实到位,就必须先引导国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为之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套泛泛的价值体系,而是要细化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文化、党建等。由此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个将其转化成道德标准和个人品德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学生热爱祖国、遵守校规;职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随着国家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益重视,我国将开展更多以此为主题的实践性活动,鼓励国民参与其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载体”。这里所说的“载体”,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通过该活动的落实,可使得国民树立相同的思想理念,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全面贯穿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要将该工作落实到位,就必须将相关思想理念传递给国民,引导其共同践行此精神,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为内蒙古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内蒙古地区的教育厅课题“‘一带一路’视阈下边境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3.NJSZ162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新华网,2016年12月25日。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载体   价值观   核心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