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环保 > 正文

中国荒漠化治理撷英:大道之行(4)

有人曾向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提问:“如果再生为人,您愿意生在哪个国家?” 

汤因比思索片刻回答说:“我愿意生在中国。” 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了审慎的理由:“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日之中国,其承载也深厚,其行进也迅疾,其步伐也稳健,其希望也浩荡。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这是宣誓,也是嘱托;这是责任书,更是军令状。

遥想3000年前,周文王在临终前告诫武王要加强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3000年后的今天,《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禁止滥樵采,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绿色发展搭建了钢筋铁骨,也为美丽中国开辟了康庄大道。

俯瞰中国大地,比万里长城还长的“三北”防护林,堪当京津“绿肺”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为明日中国永续发展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像一排排横亘大地的沙障,因为它们,昔日的黄沙漫漫变成了今天的绿意盎然:阿拉善有了飞播区里低头可见的“森林”,锡林郭勒盟多伦有了满山满野的樟子松,呼伦贝尔继续保有迷醉芬芳的草原,鄂尔多斯、武威、赤峰有了四通八达的穿沙公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久久为功,锲而不舍。

沙区人让我们更新了时间意识。这里不是以秒为记,而是以年,甚至五年十年。在沙区,人们栽下一棵树,一眼望十年。他们喜欢说:十年之后再来看吧。这诺言掷地有声,这信心矢志不渝。有了这诺言和信心,才有了本世纪以来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实现了“双缩减”。这样不可思议的成就,让世界为之惊叹。

达尔文曾说:相对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更具有典范意义。在中国与荒漠的相持相守相争相斗中,我们愈发理解这种“典范意义”。

草方格沙障被称为“中国魔方”,是最早向世界输出的中国治沙方案。包兰铁路“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治沙奇迹”。内蒙古赤峰敖汉旗被誉为联合国“全球环保500佳”。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

一个瑞典科学考察团曾来到库布其沙漠考查。路遇所见让高傲的团员为之叹服:“以前,我以为瑞典是全世界生态修复最为发达的国家,此行才发现,你们才是我们的老师。”

在沙区,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故事。

“世界荒漠化治理看中国”。中国方案,让越来越多的人从遥遥相望到心手相牵。在沙特,在蒙古,在澳大利亚,在非洲,在中东,在拉美,中国方案飞跃大江大河,为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人沙和谐”;从强调“人定胜天”,到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回归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人用几十年的持续努力,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向世界推广的治沙方案:

这就是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这不正是生态意义上的“凿空”之举吗?杳渺的历史长叹,在今天找到了答案。张骞时代的商品输出之路,也成了中国精神、中国行动、中国方案的输出之路。

遥远的东方地平线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道朝霞交相辉映……每一个中国人都懂得它的含义,这是崭新的开始。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