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曙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中国”,内涵丰富,旨意深刻,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话语场的“中国图像”不是由中国话语塑造的,附着了很多非中国的元素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世界知道“六个中国”呢?笔者以为,原因就在于世界不知道,或者说,世界知道的中国有的是歪曲的中国、错位的中国、颠倒的中国,附着了很多非中国的元素;准确地说,西方知道的中国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中国,而只是西方的某个他者形象。
毋庸置疑,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图像”不是由中国话语塑造的,而是主要由西方的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以及西方的媒体和政客塑造的,他们大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国,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中国,以西方的话语逻辑来裁剪中国。因此,结果必然是这样:他们说得越多,离真实的中国越远;他们说得越清晰,中国图像就越模糊;他们说得越确定,中国形象就越是被置于悬疑之中。
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性”的缺席和“西方性”的附着。“中国模式”与“华盛顿共识”中耦合的地方被无限放大,而“中国特色”的成分则被挤压到边缘地带,甚至干脆虚无化。比如,他们认为,中国模式无非是西方模式的复制品,中国模式的出路无非是向西方普世原则靠拢,中国模式的成功无非是为新自由主义增添了又一个成功样本;还比如,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自由、没有民主、不尊重人权的国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专制国家,中国是一个没有大国责任感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充满霸权野心的国家。
在国际话语场,“中国”俨然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没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和确定性,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中国的话语劣势主要表现在:话语议题由西方设定,话语规则由西方制定,话语真伪由西方裁判。回顾近30年来的话语变迁,我们惊讶地发现,西方话语对中国“情有独钟”,丝毫不亚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话语争锋,“历史终结论”影射中国,“文明冲突论”直指中国,“大国责任论”捧杀中国,“中国崩溃论”棒杀中国,“中国威胁论”孤立中国,“价值观外交”围堵中国,“霸权稳定论”遏制中国,“民主和平论”忽悠中国,“航行自由论”依然剑指中国。此外,西方还在涉藏、涉疆、涉台、涉港、涉恐等问题上制造话题,挑拨离间,混淆是非,试图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然,中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崛起,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时至今日,中国不能满足于行动上的巨人、语言上的矮子,不能满足于扮演轻言少语、无足轻重的巨人角色,中国的发展优势在话语权、软实力方面应该得到相称的体现。
前“三个中国”归根结底是打造“话语中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笔者以为,这前“三个中国”归根结底就是要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图像,打造“话语中的中国”。
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为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然而,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还应该知道无语就要挨骂。解码“中国道路”,需要中国话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要崛起,精神也不能塌陷;硬实力要强大起来,软实力和话语权也要强大起来。一个话语权旁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强国。
所谓“话语中国”,指的是由话语塑造的“中国形象”,或者说,隐匿在话语中的“中国图像”。“话语中国”是相对于地理中国、经济中国而言的,它所表征的是当代中国的意义世界,是标识中国“身份自我”的文化符号。
建构“话语中国”,将被西方话语歪曲的“中国形象”重新矫正过来,塑造真实的中国图像,关键是对“中国性”的揭示和对“西方性”的祛魔。还原被遗漏掉的“中国性”,清除随意附加在中国身上的“西方性”,开启用中国话语塑造中国图像的新时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性”一直在与西方的不平等交锋中现实地存在着。今天,建构“话语中国”,关键就是进一步揭示“中国性”、彰显“中国性”、壮大“中国性”。
“话语中国”的成功出场,主要是看在国际政治和学术舞台上,有关涉中的话题是否由中国主导,“讲什么”是否由中国决定,“怎么讲”是否取决于中国,“讲的对不对”是否由中国判定。一句话,“涉中”的话题中国说了算,这就是话语权,这就是软实力。如果反过来,“中国故事”的国际话语由西方主导,西方人反客为主、到处点火、说三道四,中国只能疲于应付、到处灭火,那就失去了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