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闹婚”习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曾查过资料,“闹洞房”婚俗应该始于先秦汉时期,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曾这样描述嫁娶情景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
“我国的闹洞房文化流传至今,历经千年,是为新人送去祝福、增添喜气的一剂良方。但是流传的过程中它的味道已然发生变化。古人的闹洞房传统本是为了减轻平时生活中尊卑上下的压力,以求让众人与新人一起开心,多以猜谜、吟诗作对见长。流传下来比较贴合的民俗代表有乡下的‘赞床’习俗,也就是闹洞房的人要为新人送上自己的赞美和祝福,这当然需要考验自己的才华、韵律及谐趣,至于吟诗作对,要求则更高。而现今许多人认为‘闹婚’就是要玩新奇,图热闹。一味为了追求博眼球、引笑声,滑稽之感一览无余,众多低俗节目也开始粉墨登场。”乔新生说,“闹婚”如果侵害了伴娘伴郎的合法权利,强迫做不雅动作、侵害人格尊严,这种情况可以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尊重文化的传承、尊重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要依法审视这些习惯、这些现象,避免少数人打着陈规陋习的旗号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一些传统习俗正发生改变
同是逃避,同因习俗,28岁的顾丽安(化名)在初夏经历着“冰火两重天”。
相恋两年,顾丽安和男友决定完婚,然而却在婚宴问题上引来风波。
“由于父亲的职位,如果我操办婚礼,父亲需要申报。家里亲戚朋友多,婚宴规模肯定不小,思来想去,我们决定不办婚宴了,改为旅行结婚。”顾丽安小夫妻的想法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婚礼是一辈子的大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等着看你出嫁的那一刻,不办的话,亲戚、朋友、同事难免说闲话。”——顾丽安的母亲搬出“老一辈”做救星;
“你要是担心申报问题,没关系,我可以提前打电话咨询注意事项,肯定不会违纪。”——顾丽安的父亲试图说服她,简朴、正常婚宴没有问题。
顾丽安仔细查阅了相关规定后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禁止的是党员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或借机敛财或有其他侵犯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的行为。“简单说,相关规定禁止的是以大操大办的形式敛财,简朴的婚礼应该是允许的。”顾丽安说。
尽管如此,顾丽安还是决定不办婚礼,“带着双方父母旅行结婚,把旅途中的视频分享给亲戚朋友,这样更有意义”。
与大操大办婚丧宴请相似,一些传统习俗中的陋习开始与法律法规发生碰撞。
禁放烟花爆竹条例就是其中之一。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但却事故频发,每年都会造成不小损失。于是,“禁放”成为各地普遍采取的办法。经过数年宣传以及法律法规的细化,群众开始正视燃放烟花爆竹习俗的利弊。2016年,春节到元宵节的喜庆气氛还未散去,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交出了“禁燃令”的“大考”成绩单——外环内实现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外环外燃放明显减少,往年数以吨计的烟花垃圾不见了,蓝天白云和整洁干净始终伴随着节庆中的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