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婚带来的早育,也由于夫妻尚小的年龄而给下一代带来问题。
陈雪冰的一名同乡,20岁便升级做妈妈的女孩因为刚结婚没有做好怀孕的准备,在怀孕期间情绪不稳定,生产的时候不顺利,孩子出生后出现缺氧等现象,经过急救、保温箱一系列措施后,才转危为安。
“孩子长到1岁多,家里人才发现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手脚不协调,有时候总犯傻。现在这女孩特别发愁,后悔早婚早育。”陈雪冰说。
李明舜认为,此类问题的确存在。早婚者年龄较小,身体仍然处于发育期,从生理上来说不适合生育,一旦怀孕,会造成母体与胎儿争夺营养的情况发生,不利于胎儿发育也不利于母体的身体健康,对下一代成长也带来不利影响。
“解决早婚问题,需要加强法治宣传,特别是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早婚行为的违法性;加强移风易俗,改造发生早婚现象的文化基础。”李明舜说。
过度“闹婚”侵害他人权利
不愿回家相亲、逃避早婚这样的理由,对于24岁的陈雪冰来说或许过于牵强。陈雪冰不想面对的,还有一旦在家结婚必将发生的“闹婚”。
陈雪冰的担心来自于去年回老家参加的一次婚礼,那次闹的是新郎。
“我的好朋友结婚,去接新娘子。到了新娘家门口,伴娘和新娘闺蜜各种刁难,一开始大家也觉得挺有趣,玩着玩着就发现不对劲了。伴娘要求西装革履的新郎蹲下学青蛙,不但要学着跳,还要学青蛙叫。新郎学了4次,伴娘嫌不够像,第五次才‘勉强’通过。”陈雪冰向记者回忆说,“当时,新郎脸色已经开始不太对劲。之后,伴娘们还不罢休,非要新郎解下领带学吊死鬼。新郎一气之下甩手离开,现场要多尴尬有多尴尬。最后新娘一边骂伴娘一边跑出来。我觉得,婚礼上的一些‘闹婚’习俗,确实低俗,甚至有点愚昧和丑陋。”
“闹婚”习俗乃是沿袭。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闹婚”可以驱邪避灾,会让新人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所以“越热闹越喜庆,越尽兴越吉利”。
然而,“闹”却渐渐变了味道,当传统文化被冠以“恶俗”的标签,也开始碰撞法律的底线。
2015年6月,家住陕西省榆林市某小区的蔡某白天办完婚礼,晚上在亲朋好友闹洞房时,为了躲避胡闹,从6楼坠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类似的“闹婚”在各地上演。
最令人不耻的,不外乎新娘或伴娘遭受侵犯。一般情况下,新娘或伴娘会被新郎的朋友轮番抱住、抚摸、猥亵,更有甚者会扯下新娘的婚纱。新娘在婚礼当天会遭遇各种“咸猪手”。除了上述手法,在个别地方,伴娘还会被在隐私部位“画老鳖”。
不过,新郎也难逃被闹,“火烧”新郎便是其中一种。据报道,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要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桌子上,新郎脱去长裤,下身围上几圈卫生纸,旁人点燃卫生纸,顿时火光四射。新郎慌忙甩掉烧着的纸巾,周围的人在哄笑。由此引发的烧伤事故不在少数。还有甚者,一位新郎被人用胶带捆绑在马路旁的树上,新郎脸上被涂抹牙膏,屁股上燃放鞭炮,脚上点烟。
“我见过新郎反串新娘,全身被涂鸦甚至穿上女性内衣,并用口红在身上涂鸦,写下不雅的字句。除了变态两字,实在想不出有其他词可以形容了。”在北京工作的方琴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