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以“民生微实事” 推进社区治理改革

一、项目基本情况

“民生微实事”项目是深圳市福田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于2014年创新推出、2015年巩固升级的社区治理改革项目。

(一)项目背景

以往“民生实事”的选题确定、经费安排和具体实施,基本上都由“政府主导”,往往“抓大放小”,尽管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资源实施一系列民生实事,却始终无法最大限度满足百姓的民生诉求。近年来,区“两代表一委员”和党政机关干部紧密联系社区,所收集到居民群众反映的民生诉求普遍集中在小项目(如小广场、小公园、小井盖、小台阶等)上,而这些小项目囿于“单个项目资金量小,经费审批链条过长,相关政策支持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解决到位。旧事未决,新题又至,久而久之,百姓“颇有微词”,直接影响着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也一度影响居民自治功能的发挥。

区人大组织辖区人大代表赴香港考察后,于2013年12月底向区政府提出建议:参照香港区议会的做法,给每个街道核拨专项资金不少于300万元,根据居民群众的意愿,通过居民议事会[1]的形式确定、解决若干力所能及的小型民生工程,及时满足群众诉求。区委区政府根据区人大代表建议,决定从2014年初开始,实行“动态办民生”,创新推出“民生微实事”改革项目,让老百姓迫切需要、热切关注的民生小项目,以最佳途径“落地”、最快速度见效,并通过改革,实现简政放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激活社区居民自治,激发社会参与活力。此项改革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区《改革行动》,成为福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主要内容

1.制度设计坚持“由民作主”。区委区政府首先拿制度“开刀”,在现有法规政策条例框架下,打通区直有关部门的各个环节,实行简政放权、流程再造,创新出台《工作指引》,所有项目坚持“居民提,居民议,居民决”,执行“三议三公开”[2]程序,推动惠民小项目的快速落实,保证项目“服务民需,实现民意,体现民愿”,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2.基本保障坚持“需求导向”。坚持需求导向,明确“民生微实事”项目为百姓关注度高、受益面广、单个项目资金量少,且群众热切盼望解决的惠民小项目,其中工程类项目单项不超过40万元,服务类和实物类项目单项不超过20万元。专项资金坚持“专项核算”和“于法有据”原则,列入区财政年度预算,经区人大审议通过后及时拨付,并开通资金审批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及时供给。

3.整合资源坚持“多元参与”。 以“民生微实事”改革项目,搭建起一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平台,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民生政策的“导向”功能,吸引社会资金、智慧和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管理服务事务,实现从“政府单一供给”向“社会多元参与”转变,形成“多元共治”新局。

4.办理形式坚持“灵活多样”。区直各部门不加干预,重在指导,给各街道充分放权、“松绑”。各街道作为改革项目的实施主体,主动发挥首创精神,大胆推进改革创新,突出形式灵活性和机制自主性,既做到锦上添花,更注重雪中送炭,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格局。

(三)发展过程

1.政策制定阶段(2014年1月底至4月上旬)

从2014年1月开始,区政府组织区人大、发改、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研究制定并于2014年4月上旬正式出台《福田区“民生微实事”改革项目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

2.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4月中旬至12月底)

2014年4月中旬开始,各街道根据《工作指引》要求,制定工作方案,量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流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合同范本,组织本级部门,发动辖区组织、单位和居民群众,全力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

3.巩固升级阶段(2015年1月至今)

2015年1月开始,认真总结改革创新经验,修订完善并出台新的《工作指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推进速度,拓宽项目维度,完善多元参与平台,加强质量保障和爱心回报,打造“民生微实事”升级版,使之在全市推广实施。

二、解决问题途径

(一)解决的问题

1.通过简政放权,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让百姓自己讨论决定钱怎么花、事怎么办,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服务事务的热情,推动社区实现“我的实事我作主”,力争走出一条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新路。

2.通过再造流程,建立一整套动态民生办理机制,快速收集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百姓迫切需要、热切关注的民生小项目,以最佳途径“落地”、最快速度见效。

3.通过制度约束,转变政府的执政模式和执政理念,让基层干部“上千家门、问千家事、解千家难”,真正躬下身子、亲近百姓、融入群众,听民情、抒民意、解民困,让党的声音传递到社区每个角落,使之成为群众路线的最好实践。

4.通过政策激励,让辖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奉献慈善爱心,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激发社会活力。

(二)遇到的困难

1.惯有思维禁锢。刚开始讨论“民生微实事”项目时,各街道的意见存在分歧,均认为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平添了许多社区事务,给了财政支持,却要绩效考核,不太愿意接受这项改革。区直部门总以为每年推出的“民生实事”已经能够保证百姓受益,没必要再搞什么创新。惯有陈旧思维成为该项目改革的最大瓶颈。

2.现行政策掣肘。以往民生项目必须经过调研、论证、立项、审计、采购等固定程序后方能实施,资金安排必须经过部门作出预算、“三上三下”等固定程序,最后提交区人大审议后方能执行,所以各单位、各部门不敢擅越“红线”,放不开“手脚”。程序冗长繁琐成为该项目改革的最大掣肘。

3.社会参与短板。居民群众原以为“民生实事”皆由政府“拍脑袋”说了算,政府部门对百姓的合理诉求,都“不会听”、“不愿听”;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有爱心找不到社会公认的平台,更多的受到外界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有爱心也不愿参与。社会多元参与成为该项目改革的最大短板。

(三)应对之策

1.转变观念,求实创新。根据区人大的建议,区委区政府将民生项目分成两部分:1.按往年惯例,由各职能部门主办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民生实事”。2.由各街道办主办百姓普遍关注、迫切解决的“民生微实事”,由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推进,接受区人大的全程督办。   

2.简政放权,流程再造。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出台《工作指引》,在现有法规政策条例框架下,打通区直部门的掣肘环节,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简政放权,进行流程再造,政府部门不再统揽,只当指导员、观察员、协调员,给各街道充分放权、“松绑”,发挥街道的自主创新性。

3.尊重民意,多元参与。坚持以居民议事会为平台、议事制度为保障、居民需求为导向,政府通过拨出定向经费,让老百姓自己讨论钱怎么花、事怎么办,形成一整套基层民主制度。所有项目均来源于居民群众,接受“两代表一委员”、社会各界和居民群众的全程监督,实现“政府配菜”向“百姓点菜”的根本转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福田区   实事   民生   改革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