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专题研究 > 正文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美丽村镇”建设研究报告

美丽村镇: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新探索

村镇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农村社会日益开放、流动、多元化和复杂化,农村的村级组织以及乡镇政权组织的经济社会背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也面临重大的调整和转型。与此同时,随着小城镇人口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对小城镇的组织、管理、服务及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背景的变化迫切需要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治理结构,理顺乡镇村及农村党组织、村委会、社区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进一步实现村镇一体化治理,加强社会服务,提升治理能力。

正因如此,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一系列重要涉农文件都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后,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并强调“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从实践来看,2006年以后,各省市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试验工作。至2009年,农村社区建设已经从“农村社区建设实验”阶段转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的新阶段。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一些省市也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推进乡镇体制改革,不断探索乡镇治理机制,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然而,迄今为止,各省市农村社区建设及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对于农村社区建设、新型乡镇治理机制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和路径仍有不同的认识,对乡镇、街道以及农村社区和村级组织的建制、组织、功能等等仍有不少分歧,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及乡镇治理机制仍有待在实践和试验中进一步探索。

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中部地区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建设“美丽村镇”的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农村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脏乱差”的农村现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层治理不断加强。由“美丽中国”到“美丽乡村”,再到“美丽村镇”,新型城镇化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在推进美丽村镇建设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配套缺位、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等,影响和制约着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了解各地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财政支持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和相关政策,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探索了美丽城镇建设及城乡统筹、镇村一体、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机制。

课题组通过分析S市X片区的村镇发展现状,按照中部省份建设美丽村镇的要求,借鉴已经形成的国内外村镇生态建设指标,探讨了美丽村镇的建设体系,以期更好地推动中部地区美丽村镇建设从理论建构转向实践应用。并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经验。

美丽村镇的建设原则

美丽村镇的建设是尝试通过对村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状况的改善。因此,建设美丽村镇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建构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村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的思路,坚持试点先行、量力而为,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

坚持合理集聚,节约用地。村庄规划应与土地整理、村庄整治相结合,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分步实施”的要求,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和耕地的占补平衡。

允许适度超前,增强配套。按照城乡村镇居民生活条件同质化,以及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配置均等化的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乡村   实践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