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专题研究 > 正文

当前公众的凝聚力调查(5)

进一步提升公众凝聚力的要点

在中国社会面临深刻变革和快速转型的特定背景之下,中国公众凝聚力指数不断提升令人欣慰。尤其是社会信任度在本质上的突破性提升以及公众自组织能动性的大幅提升,均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公众在思想觉悟、思维水平和自主精神上难能可贵的转变和发展。分析认为,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公众的凝聚力,需要把握以下五大要点。

一是公共氛围。以群众路线为基础,将国家发展、民族繁荣、区域建设等自上而下的集体目标作为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协商民主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治理和共同治理氛围,体现公众的集体意志,维护公众的公共权益,从而提升公众对于自身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激发公众的社会参与意愿。

二是社会观念。强调“公共问题”概念,巩固“公共性”的观念。社会各类型问题的治理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与配合,避免出现公众一方面抱怨公共问题产生的后果,同时又在无形中参与公共危害的制造的现象。因此,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有助于促进公众自身的道德感约束和自组织能动性的发挥。

三是交往心态。交往心态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心理健康程度,并影响个人对自身社会资本满意度的评价。一旦公众普遍地在社会交往中夹杂更多虚假或多疑的负面情绪,社会交往关系的满意度就会持续下降,并进一步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念,其个人意识就会愈发强烈,不利于公众凝聚力的形成与提升。

四是参与行动。被激发参与感与真正参与行动之间往往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公众的奉献精神在进一步的公共参与和组织实践中才能得到释放和传递。应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从而吸纳更多的公共事务志愿者,通过他们的行动传递正能量,强化凝聚效应。

五是沟通平台。公众是异质性的,公众的特征是多元化的。互联网造就了虚拟社区的概念,不同的公众人群从此有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声音并被大家听到,进而拥护、讨论、批判、转变或升华,思想的碰撞、博弈,汇聚成无形的力量,进一步巩固主流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地夯实公众凝聚力基础,助力其提升发展。

(执笔:黄 溪)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凝聚力   公众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