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明清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略

核心提示: 天津卫本是顺应京冀需要而设立的,京津冀三地当时在行政上一度是“一家”,津冀等地在一定意义上孕育了首都北京,又从军事上有力地拱卫北京。京津冀有水陆交通线相连通,在产业、特产等方面互通有无,双赢互惠。

【摘要】 天津卫本是顺应京冀需要而设立的,京津冀三地当时在行政上一度是“一家”,津冀等地在一定意义上孕育了首都北京,又从军事上有力地拱卫北京。京津冀有水陆交通线相连通,在产业、特产等方面互通有无,双赢互惠。

【关键词】 明清 京津冀 北直隶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明清时期,北京的名称曾有变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一度以开封为北京,称今天的北京为北平。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改北平为北京,设顺天府管理近京地区,领5州22县。明清时期顺天府范围比今天的北京市稍大。天津起初称天津卫,于永乐元年(1403年)启动设立,清代将天津卫先后改为天津州和天津府。明清北京周边顺天等8府2州(至乾隆间增为11府6州)及万全都司统称为京师或北直隶,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一带,而与邻省交界之处古今又颇有出入。明清时期,京津与北直隶其他地区即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表现,主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京津冀地区行政上一体化管理

今天的京津冀三地在明清时期行政上一度是“一家”,基本实行一体化管理。洪武二年(1369年)设立北平行省管理北平及周边地区,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布政司。永乐元年(1403年)改设北京行部,意思是以六部派出机构管理北京及北直隶其他地区。

天津卫设立后,因为卫所不属于行政机构,所以该卫和其他布防在北直隶的卫所一样,归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管辖。至宣德三年(1428年)最后废除北京行部及行后府,至此包括京、津在内的北直隶地区军政事务,由中央六部及后军都督府直辖。

大约在正统时期,北直隶设立巡抚,然废置不常。成化八年(1472年)分设两巡抚,顺天(蓟州)巡抚辖顺天、永平2府,保定巡抚辖真定、保定、河间、广平、顺德、大名6府,天津卫属于保定巡抚辖区①。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设立蓟辽总督,节制蓟州、保定、辽东军马。入清以后几经变化,至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除了管辖顺天8府2州外,还包括北京西北的宣府镇(康熙间改为宣化府),仅就北直隶而言辖区超过了明代的蓟辽总督。

明清时期的顺天府除了今北京市部分地区外,也包括今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说明京津冀地区密不可分,而负责部分或整个北直隶地区的巡抚及总督的设立更说明了这一问题,因为督抚也有行政权。

津冀两地在军事上拱卫北京

朱元璋创立大明以后建都南京,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明迁都北京的原因众说纷纭,依永乐十四年(1416年)文武百官的解释说:“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河道疏通,漕运日广,商贾辐辏,财货充盈……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②。这里概括了北京作为都城的诸多优势:龙兴之地,险要环护,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足以控驭四夷并俯治天下。其实,朱元璋时期正是因为北平一带山川险要,北有燕山山脉扼守,又处于抵御蒙古的前线,所以才将四子燕王朱棣分封北平(次子等封西安、太原)。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成功登上皇帝宝座。朱棣取胜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是建立了以北京(北平)城为中心的根据地。北京之所以能成为明成祖建都的选择目标,很多因素都与北京城所在的北直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迁都北京以后,天子及国都临近蒙古。为了抵御蒙古及保卫北京,明朝于北边在都司卫所基础上设立了若干军事重镇,习称“九边”。其中,北京东北有宣府镇(治河北宣化),北边有蓟州镇(天顺四年后治河北迁西三屯营),东北有辽东镇。嘉靖间蒙古俺答汗崛起于漠南,多次进攻明朝,明廷于是设立了昌平、保定两镇守总兵,加强了北京城西北和南部的边镇建设。万历时期又从蓟州镇东协分出山海镇。明代中后期边镇军队成为国家主力,宣府、蓟州、昌平、保定、山海等镇,同其他边镇军队一道多次抵御蒙古进攻,使明朝避免类似北宋的南迁之祸。

天津“为京师门户”,对北京的拱卫尤值一提。明代天津三卫每年都向北京选派驻军。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进攻朝鲜并威胁明朝。于是,万历二十年(1597年),明廷一度命保定总兵倪尚忠移驻天津。后金兴起以后,天津成为集兵供饷的桥头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前后,明廷添设镇守天津总兵官,天启元年(1621年)设立天津巡抚,总揽辖区内的治民、军事,当然还负有拱卫京师的责任。到了清代,天津多次充当保卫北京的角色,这在1840年以后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尤为明显。

总之,与北直隶山川险要、地理位置、历史积淀等直接或间接有关的若干因素孕育了首都北京,某种意义上是借朱棣之手促成了迁都北京,从而使北京在金元之后再次成为首都,并影响后世。明清时期津冀军队拱护北京,而且还选派军队赴京防守,为保卫首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水陆交通线联络京津冀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交通设施,水运已显便捷。元代再次大修运河以服务于大都(今北京),其中北运河联系天津和通州,通惠河联系通州和北京。明初沿袭元朝做法,借助海运运粮至天津。但是,海运漕粮风险大,加之有倭寇骚扰,所以明成祖朱棣便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人疏通会通河。完工之后,《明史·河渠志三》作者称,“海路并罢”。

北直隶地区另一条运河由天津抵达蓟州。明朝天津转运的粮食除供给北京外,另一个主要去向便是充边防军饷。永乐十三年(1415年)江南的漕粮专以河运,海运部分地保留。明朝还要另外通过海路从山东等地运三十万石漕粮到天津,其中大部分(24万石)则是要输往蓟州。明朝天顺初年以前,蓟州运粮“由直沽出东海(东边的渤海),由东海折入北塘口上达蓟州”。后因漕船在渤海屡被风浪漂溺,于是天顺三年(1459年),开凿天津直沽河口至北塘河口的新河。此后,蓟州运船不再经行渤海,转运军粮到蓟州就更加方便了。

明清时期,无论是海运还是河运,天津都是重要的转运中心之一。天津除了将漕运粮饷转递北京外,还提供物资运输服务。如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命拨天津三卫官兵6154人“拽运营建大木”③。

天然河道也具有运输功能。据民国《高阳县志》卷九记载,大清河支流流经该县,明朝时“东南之货贿,天津之鱼盐,晋恒之材木,毕集于”县城南洪济桥旁。

除了水运以外,陆路也值得一提。以清代为例,据雍正《畿辅通志》卷四十三记载,包括顺天府在内的北直京畿地区“驿站七十有七”。从北京,“东发通、蓟趋山海关以达盛京,北起昌平、宣化出居庸由蔚州以达三晋,出张家口踰长城以通蒙古,南下良乡、涿州……历湖南北以尽滇、黔。盖四海之内,驿路咸会归于神京”。也就是说驿路以北京城为中心,穿过北直隶驿路可从东西南北四面辐射到全国广大地区。

大运河供给北京粮食和其他物资,保证了北京生计及军队战斗力。京津冀一带的水陆交通线,对确保各省在中央领导下有力地支援京师起了很大作用。

京津冀商贸互通有无

明清专门负责漕粮运输的军队称为“运军”。明廷为了安抚运军,“许运船附载土宜,免征税钞”④。也就是说这些运军可以在漕船上携带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往来贩卖,实行免税。这样一来,便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天津是漕运的枢纽,南北商品汇集于此,这些商品被销往很多地方,其中也包括北直隶部分地区(今河北省)。据万历《任丘县志》卷二记载,该县丝织品、纸张、铁器、稻米等“咸取给于泊头、天津”。据吴松弟、樊如森等研究,1860年以后由于天津被迫开埠,河北很多地区都成为天津出口商品的腹地。此外,天津及附近渤海岸地区盛产长芦盐,盐运司设立于古长芦(今河北沧州附近),下分沧州、青州两个分司,其中青州分司万历间移驻天津。长芦盐主要行销北直隶、河南彰德和卫辉二府,以及宣府、大同、蓟州等边镇。

北京作为都城需要大量粮食。在明清时期,今津冀一带许多商人来京贩粮。据嘉靖《河间府志》卷七记载,青县、沧州、故城、兴济、东光、交河、景州、献县等向京师贩卖粮食“皆漕挽”,河间、肃宁、阜城、任丘等处主要凭“陆运”。清代静海也有到京师卖粮者。另一方面,北京也吸纳津冀之土特产等。《河北通史》第六卷记载,明代遵化所产铁主要供“兵仗局打造军器、制作军装”等,清代涿州附近桃屯的桃子有“秋碧饱京都”之称。雍正《阜城县志》卷十二记载,该县特产斜纹带、布、被、手巾等也被运到京城贩卖,“多聚于花市”。

综上所述,今京津冀地区在明清时期的协同发展颇具启示:天津卫本是顺应京冀需要而设立的,京津冀三地当时在行政上一度是“一家”,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北直隶之内外因素一定意义上孕育了首都北京,津冀从军事上有力地保卫了北京。北运河、天然河段及陆地驿道连通京津冀,北京借助津冀交通网络进一步辐射到全国。凭籍交通等平台,以及京、津等大城市的辐射影响,京津冀在产业及特产方面互通有无,双赢互惠。首都是国家的心脏,没有首都无以立国;但首都也需要周边乃至全国的大力支持。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系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大明会典》卷一二八《镇戍三·督抚兵备》。

②《明太宗实录》卷一八二,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壬寅。

③《明武宗实录》卷一八一,正德十四年十二月癸未。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七九《食货三·漕运》。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栏目负责人:周素丽

●联系方式:zhsuli708@163.com

[责任编辑:潘丽莉]
标签: 京津冀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