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热点观察 > 正文

刘戈:众筹——从咖啡馆到人民公社

刘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式众筹”可能是(或许必须是)一个“四不像”:有点像普通公司、有点像传销企业、有点像宗教组织、有点像人民公社。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IT大佬们总有办法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名字,最新的案例是京东在7月1日推出的众筹平台——“凑份子”。这个土得掉渣的民间俗语生动的描绘了所谓众筹的本质,没错,众筹——这个听上去有点高大上的词汇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凑份子”。

其实“凑份子”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民间借贷行为。所谓金融,完成的是财富的异地和延时支付功能,“凑份子”行为具备金融产品的所有必要属性。至今,在中国绝大多数县城和乡镇中,“凑份子”还是一种年轻人结婚的主要筹资渠道。每个成年人在他工作之后,持续地将一部分收入“投资”在他的同学、同乡、同事、战友、亲属的账户上,若干年后,在自己或者子女结婚的时候会一次性收回这笔投资。通常,“凑份子”的投资回报率会跑赢通货膨胀率,以保证在投资人的早期投资不会亏损。这种投资方式,要比同样数额的货币在银行零存整取的回报率高得多。

一位乡镇公务员曾经拿着一张大红的婚宴请柬向我苦笑道:“红色罚款单”又来了。对于工薪族来说,凑份子的确是大多数人的负担。官方和民间都把这种集资方式当成一种落后的民间陋俗,但这种“陋俗”之所以在常年的抱怨中顽固地存在下来,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对大多数人来说,通过这种融资方式举办一个体面的婚礼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最理性又无奈的选择。

将熟人社会中的“凑份子”,利用互联网变成“众筹”,最大的障碍就是信用风险问题。

在传统熟人社会,除非个别远走高飞、杳无音信的人会让投资人的早期投资血本无归,在漫长岁月中,熟人们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让投资获得相应的回报。而“众筹”以陌生人网上投资为融资方式,其信用风险又该如何解决?尤其是在目前中国骗子批量产出的年代。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有效的解决思路。所以,众筹概念进入中国虽然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进展,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众筹概念进入中国,许多人认为这将是互联网金融最有前景的融资模式,幻想可以用极低的门槛实现不少普通人的创业梦和天使投资梦。但信用风险问题在现有社会环境和法律框架下很难找到解决路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咖啡馆   人民公社   众筹   中国众筹   刘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