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难点
1.现状
(一)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喜忧参半。2013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9.03%,“十二五”前三年累计节能约3.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亿吨。
但是,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前三年只完成五年总目标的54%,落后于进度要求6个百分点。要实现“十二五”目标,后两年单位GDP能耗须年均降低3.9%以上,高于前三年平均降幅。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的任务艰巨。
(二)节能工作取得了进展。“十二五”前三年,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国务院原则通过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用硬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强化了节能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通过能评审查核减能源消费量约2000万吨标准煤;关停小火电机组1800万千瓦,淘汰落后产能炼铁4533万吨、炼钢4564万吨、水泥4.87亿吨、平板玻璃11147万箱;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形成节能能力约1.75亿吨标准煤。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开发与推广,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发布6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节能2.2亿吨标准煤;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5%;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基本达到100%。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节能工作在“十二五”后两年乃至“十三五”将变得更加复杂、艰难。
2.主要难点
(一)要真正落实节能优先战略,在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上遇到阻力。实施节能优先战略实际上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既然是变革,就会影响思想意识、发展模式、体制机制、法律政策规范、技术创新、消费模式、行为准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就要求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实施变革,甚至要变革价值观念和社会文明。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会遇到观念转变的阻力、付诸实际行动的障碍。
阻力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一是节能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一直没有进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中,不管是7%还是10%的GDP增速,节能都是同一个应对措施,造成了经济增速放缓,完成节能目标就容易,反之目标完成就出现困难。二是经济增速仍然依靠投资拉动,大部分地方政府依然热衷于高GDP增速,经济结构粗放型、重型化的趋势也依然明显。三是节能体制机制不健全,实施节能优先战略在各领域、各环节、各机构间不能形成合力。四是重大节能工程、技术长期得不到广泛应用,例如外高桥电厂、近零能耗建筑、低温余热利用、工业和区域供热的煤粉炉技术等。五是节约型生活方式短时间内难以被民众接受和实践,传统城镇化进程提速,城市基础设施、住房规模一再膨胀,能源消耗增长难以遏制。
(二)调整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一项较长期、艰巨的任务。有专家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面临以下两大“绊脚石”:一是认识障碍,二是路径依赖。“保增长”、“稳增长”的观念成为调结构的最大障碍,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靠行政力量“硬保”增长,结构调整被人为地推迟。“路径依赖”就是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且难以摆脱。因此,结构调整的困难重重。例如:现有经济结构过分倚重外需轻内需,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远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超过20多个百分点;两高一资项目难以遏制,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各地同质布局现象严重,重复建设、低层次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要克服上述困难,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例如: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运行机制尚未根本改变,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抵触,现有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足等。所有这些都使结构调整举步维艰、进展缓慢。遏制新上产能遇到了不少障碍,如地方政府仍然追求GDP、税收等政绩,给予产能过剩行业土地、税收等优惠,中央审批管住了,但地方仍有大量违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既存在过多依赖行政手段、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监管和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也涉及地方财政收入、企业资产损失、债务处理、职工就业等重大利益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大。企业兼并重组也存在风险大、融资办法单一、成功率低、税收负担重、跨地区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困难、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因此,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也影响到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