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黄志凌:中国经济增长变轨与经济政策指向(5)

从外需看,尽管金融危机“后遗症”频发,但已有迹象表明国际市场正在温和复苏之中。美国私人需求强劲,整体经济虽然处在小幅增长阶段,但增长范围广泛,消费信心和房地产投资升温,民间部门复苏,不确定性转小;日本经济在强力刺激政策推动下出现强劲反弹,出乎预期;欧元区亦从衰退和财政困境中蹒跚恢复;新兴经济体受到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双重制约,经济增长水平将不及过去几年,但预计增长率仍将高于发达经济体。尽管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矛盾仍未解决,制约了经济复苏水平,但初步展现的经济回暖势头及各国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必将给中国进出口贸易创造广阔的机会,也将拉动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通常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部分发展中国家既是中国的市场又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当前发达国家相对较好而发展中国家相对羸弱的经济格局,有利于中国在出口恢复和国际经贸关系中处于更好的位置。

内需方面,国内市场远未饱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向纵深推进,大量投资将发挥“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在居民收入提高和政策鼓励下,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旅游等多个传统消费领域出现广阔市场空间,推动消费不断升级;随着人口老龄化、主要劳动人群更替和社会消费观念变化,养老、教育、消费金融、电子商务领域成为新兴消费热点,消费对拉动经济的影响继续提升。

伴随近年经济总量扩张,中国经济发展对原材料、能源等基础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并对外部资源形成依赖。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原材料、能源价格高速攀升,对国内众多企业生产成本形成直接冲击,并成为整个经济增长掣肘;金融危机后,由于世界范围内需求萎缩,基础资源重新定价,成本显著下降;同时,随着国内资源产出增加以及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推进,短期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趋缓,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四、深刻理解投资的战略地位,防止“悬崖式”的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量,2010年以来对GDP增长的贡献在三驾马车中占比一直保持在50%上下。在目前国际经济缓慢复苏、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偏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想要稳定在合理区间,仍然需要适当规模的投资强度,对投资驱动力既不可过度依赖,但也不能盲目“去投资化”。应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将投资增速稳定在20-25%左右,避免投资增速出现“悬崖式”跌落。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严重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基础设施投资在国际上也成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部分。美国近年来多次提到要建立基础设施银行;2013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绿色基础设施:提高欧洲的自然资本》的新战略;2013年日本提出“新增长战略”,计划未来十年内将公共设施投资增加50%。麦肯锡预计,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在未来18年间要达到57万亿美元,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国。但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在投资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时期,必须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市场在资源配方面的决定性地位。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倒逼相关企业尽快适应,主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降低政府对投资的主导作用,调动民营资本投资,尤其是要放开一些行业限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激励民间资本活力。还要防止短期内在某一领域集中、过度投资,形成投资的低效和浪费,政府部门应将有限的投资投向那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增长、对经济拉动作用更为持久的基础领域和民生领域,重视引导非政府部门的投资方向,与政府投资形成互补。投资调控政策的重点要向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等倾斜。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