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黄志凌:中国经济增长变轨与经济政策指向(4)

3.出口

2011-2013年,出口对我国GDP增速的贡献率均为负值,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长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如人意。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拖累中国出口从过去十几年20%以上的增速大幅回落至个位数,在个别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进入2014年,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变化轨迹来看,波动幅度明显收敛,尤其是从最近9个季度扣除季节性因素以后的趋势上来看,进口与出口都呈现趋稳态势。

虽然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都有继续波动的不确定性,但我们目前看到的总体态势是趋于稳定,消费增速在挤破公款消费和奢侈消费泡沫后预计增速仍然稳定在12%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上升;出口增速虽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但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出口结构和对外经济战略的调整,未来继续下滑的可能性比较低,净出口对经济增速的贡献将企稳回升;投资增长还有较大空间,城市基础设施补课、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建设、城镇化、制造业固定资产更新周期等方面的投资需求旺盛。总体来讲,在目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不仅能保持在7-8%的区间,而且是健康、可持续的,完全没有必要为季度之间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波动而过分忧虑,况且对比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仍是比较快的。

中国经济继续下行的概率不大,但是幻想通过强刺激或微刺激回到过去高速增长老路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态势,宏观政策与微观经营都正视这种转变,认识到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要有新的思维并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目前所发生的变化。

三、经济增速虽然不能代表经济发展的全局情况,但中国目前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速也不能真正体现经济发展的全面情况,但保持经济增速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石,没有增速就会面临更多的经济、社会问题,改革空间就会被大大挤压。从国际和历史经验看,经济增速下降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或者频繁、剧烈波动,一旦这种情景出现,常常破坏市场信心,造成过多悲观预期,投资、消费趋于保守,失业问题、居民收入问题、财政问题、社会问题可能接踵而至,乃至发生恶性循环,形成经济发展“陷阱”,拖累一国长期停滞不前。因此,当前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仍然是要保经济稳定,保稳定根本上也是保信心。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