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证明,例如:Ross Levine在其2004年的文献调查中认为,“金融深化”至少超过某些数值范围,这与GDP增长的联系是肯定无疑的。同时,危机前宏观经济理论基本上倾向于忽略金融体系的详细信息。在基于代表代理人的动态随机的一般均衡(DSGE)模型显示,内部产生金融危机变得不大可能。
然而,危机前正统的原理都是基于对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完全错误并具有危险的误导性说明。如果你拿起大部分本科经济学教科书,并去阅读有关银行功能的部分,你通常会发现两件事情:一是银行需要从储户处吸收存款并借给借款人;二是银行借钱给“企业家”或“企业”,从而在替代资本投资“项目”之间分配资金。
这些阐述都未能捕捉现代银行的现实,相反的是,银行创造信用、金钱和之前并不存在的购买力,因而在决定名义需求总量以及它在替代用途之间的分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银行不只是把钱借出去为投资项目提供资金,同时也是为了两个其他目的:为消费增长提供资金和出资购买已经存在的资产(尤其是房地产)。
为何绝大部分银行贷款都指向房地产
因此,在发达经济体,如英国,银行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地产(无论是住宅或商业地产)。虽然有些贷款直接或间接为实际新房地产建设筹措资金,但是大部分在成熟经济体已有足够住宅,拥有对现存住宅或商业地产的所有权的资金竞争力,因为最好的价值元素存在于区位特定的房地产土地,而不在于建筑物的建造价值。
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英国,在所有的发达经济体中都存在。Oscar Jorda 、Moritz Schularick及Alan Taylor在1870年进行的17个国家的一项研究结果说明,房地产贷款的银行贷款总额的百分比持续上涨。Oscar Jorda 、Moritz Schularick和Alan Taylor总结出,在20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银行主要是做了教科书建议银行做的事情——“居民储蓄在工商部门的生产性投资的中介”。到2007年,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已经主要地转变为房贷发放机构。
为什么这也重要?因为,如果令人满意的房地产供给缺乏弹性,那么更多的信贷供给就会带动房地产价格上涨,这将进一步推动信贷供应和信贷需求,在一个内生的自我强化循环中,信贷和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升可能会形成最终的危机,并在危机发生后,产生严重的债务积压效应。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提供了关于债务积压效应影响力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了戏剧性的信贷和房地产价格暴涨。房地产价格在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4倍。之后他们遭遇了暴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甚至下降了70%。贷款从事房地产投机的那些人发现自己过度负债,并决定偿还债务以恢复其资产负债表。日本私人非金融企业部门(PNFCs)从赤字(即借款)向盈余(储蓄或偿还债务)的转变。用理查德·古永锵的话说,日本遭遇了“资产负债表”衰退,企业削减投资以偿还债务,那时,即使趋于零的利率也无法刺激信贷需求。去杠杆化的通缩影响之后被巨额财政赤字抵消,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百分比持续下降。
从本质上讲,由银行在危机的前奏阶段造成的过度杠杆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转移到了公共部门。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这一模式已经在许多发达经济体重复。一旦我们造成了太多的债务,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摆脱它,我们只是将其从经济的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者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