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央行官员:房价顺应经济转轨必然也必须调整(3)

3.供求关系逐步逆转

根据统计局公布数据,1999-2013年全国住宅竣工面积为224亿平方米。全国住宅竣工面积包括农村住宅竣工和城镇住宅竣工两部分,国家统计局没有给出城镇和乡村住宅构成,但是可以根据城镇住宅投资占全社会住宅投资的比重推算,城镇住宅竣工面积至少在180亿平方米以上。按常住城镇人口计算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4.7平方米,按户籍人口计算约为36平方米,仅城镇新建住宅面积就已经超出全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

由此可见,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的城镇人口口径是按常住人口计算的,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农民工调查报告》数据,绝大多数农民工特别是建筑工人通常住在简易的工棚里,而且报道城市低收入特别是年轻群体“群租”的情况也较多,这说明这些人群是没有城镇住房的。这说明我国城镇住房存在结构性过剩,进而也可以判断我国住房产权分布状况是极不平均的,部分人群拥有的住房或面积远远超过了平均状况。可以得出结论,在投资需求被限制的情况下,未来的购房需求主要集中在常住城镇的较低收入群体,他们的购买能力不能支撑这样高的房价水平。

4.城镇化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前10年,我国城镇化速度平均为1.35%,在我国历史上这样城镇化速度和跨度空前绝后,远远高于发达经济体曾经的城镇化速度。快速城镇化能够降低房地产的资本化率,在租金一定的情况下抬高房价水平。部分学者估算我国已经达到70-75%的工业化率,2014年以后我国即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动力已经不复存在。

同时,我国就业人口增速从2005年开始快速放缓,近年来几乎保持零增长水平,可以判断我国城镇化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是必然趋势。今后的城镇化主要从两部分人口市民化入手,一部分是非户籍常住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问题;另一部分是新增城镇居民的市民化问题。

2013年我国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接近3亿人。农民工中在城镇购房的人数占比仅为0.6%,在城市独自租赁居住的占比为13.5%,合租居住的为19.7%,合计33.8%。其他农民工基本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单位工棚和经营场所。这就是说明这部分人口市民化的保障居住需求十分巨大,按一半家庭需要保障住房计算,至少需要1.3亿套保障住房。

如果10年消化这部分人口的住房保障,每年需要1300万套。扣除城镇自然增长人口,新增城镇人口按80%需要住房需求计算,每年至少需要600万套住房,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保障居住。城镇化方式转变必然带来住房需求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有利于房价的合理回归。

5.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富裕阶层获得财富容易而规模大,房价对他们来说难以形成“过滤”效应,从而使收入分配差距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同时,房地产是投资的重要渠道,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房价持续快速上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资金到房地产市场投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房价水平。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