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2012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2030》展望指出,在过去50年间,只有13个国家或地区成功地从中等收入经济体晋级为高收入经济体。这也就意味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命中率事实上相当高。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与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密切相关。袁钢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等收入陷阱”除了跟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转型相关外,更主要的是社会资源被越来越多地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手中,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甚至一些国家还由于贫富悬殊、社会严重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这也正是它们迟迟未能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很多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或者进入中等水平以后,都出现了经济停滞,中国该如何规避?
“我们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速的调整期,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还没有远去,在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前,缩小贫富差距、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任务依然艰巨。”袁钢明说。
在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樊纲看来,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目前的收入差距过大。“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一部分人已进入到高收入阶层,但大多数人还是低收入阶层,这时收入差距特别明显,甚至会继续扩大。”
接受采访的专家不约而同地将“缩小收入差距”作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杀手锏,这也跟我国的大政方针一脉相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最重要的是要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一定要解决好城乡发展差距。”袁钢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村也能够实现和城市一样的发展水平,改变现在农村收入整体上只有城市收入三分之一的不合理状态。另外,农村的人口占比很高,达到人口数的60%多,所以改变不合理的人群差距是最重要的。
此外,袁钢明建议,还要改变不合理的地区差距,要尽快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解决更多人群、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
(李雪、李步青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