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热点观察 > 正文

城镇化大潮中,京津冀一体化如何打破利益樊篱?(2)

功能不减如何期待“疏”能完全化解“堵”?

京津冀一体化的初衷之一,是破解北京当前拥堵、污染等问题。然而统计显示,尽管北京采取了全国最为严格的落户政策,但近年来每年新增人口均超过50万,相当于每年扩充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表示,2006年以来,北京常住人口呈逐年大幅增加趋势,由1600万剧增到2100万,年均增加70多万人口,外来人口由400万激增到近800万,越纾解越拥堵的现实状况说明,光靠户籍制度和行政限制调节人口恐怕行不通。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要纾解人口,必须从就业和公共服务进行考虑,而要纾解就业,必须从城市功能设置这一源头进行节流。

专家指出,过去多年的经验让社会各界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就是北京不能发展大而全、“西瓜芝麻”都要的经济,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敢于割肉。然而,具体操作上如何确定“芝麻”和“西瓜”,不要大而全,哪些可以保留,却着实正经历着各种博弈。对此,来自安利(中国)等的专家也认为,如果机遇把握得好,对京津冀一体化乃至全局都有强大推动作用。

不久前,一些媒体报道“北京拟向天津、河北等地外迁207家企业,其中大多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河北、天津等地承接热情不高”。记者向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求证,得到的答复是“此消息不实”。但河北廊坊市此前曾表示,“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廊坊也不能要”。

 “甩包袱”的发展难以协同

河北省日前出台该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保定和廊坊等拟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城市布局和定位。而北京和天津则尚未有更明确的实施意见。

“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变成北京向天津、河北两地‘甩包袱’的行为。”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说,中央领导和北京市的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非首都核心功能并不等于落后的产业和功能,一些高端的非服务首都的行业和企业都可以与天津、河北实现有序对接,相关部门在执行中要敢于“舍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河北   天津   城镇化   京津冀一体化   利益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