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负担沉重转型难
为了抵御煤价长期下行的风险,今年来山西、内蒙古多家大型煤炭企业都把目光放在了煤电一体化、新型煤化工项目上,或者转战投资国家力推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
记者采访同煤集团得知,该公司也正在极力提高非煤业务的比例。今年计划完成9个热电、电力新项目的建设。
大同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同煤集团今年还将在煤化工领域将有所作为。另据大同煤业近期公告披露,拟在山西投建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由此一脚跨进了风头正劲的光伏领域。
但煤炭行业专家对于这种全面铺开的转型并不看好。
“同煤集团这类国有煤炭公司需要承担很多社会责任,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行,转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位了解山西煤炭行业的权威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进入大同南郊区后仿佛就进入了同煤集团的“地盘”。无论是科研单位、销售公司还是医院、学校,名称中均冠以“同煤”两字。路面上不时有同煤集团各家子公司的班车经过。有的矿区和生活社区紧挨在一起,带有上世纪改革前国企的鲜明烙印。
据同煤集团的工作人员透露,企业变迁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历史难题,不少老矿还负担着退休员工的工资福利。去年煤价下跌不久后,老矿就率先出现亏损。记者从矿工处了解到,同一工种,同煤集团老矿的矿工收入仅为现代化新矿矿工收入的1/3到1/2.
尽管如此,煤炭集团仍然不愿放弃。“在退煤过程中,煤炭集团应该是最抵触的一部分群体。”武建东告诉上证报记者,煤炭利益集团不会轻易退出。他认为,关键要为这些企业找到新的出路,让它们在退出后有事可干。否则,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的煤企连同地方政府都很难成为这场变革的主角。
但是,这又谈何容易?从大同煤业财务报告来看,高岭土和建材两项非煤业务的试水转型暂时难言顺利。
城市:一煤独大齐萧条
不仅煤企,行业困境还连带危及煤炭大市的其他领域。
大同市一位出租司机告诉记者,大同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与煤炭打交道,煤炭形势不好,整个地区的消费水平就跟着下降。这让他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煤炭低迷,大同街边的餐饮服务场所普遍十分萧条,就连为矿工服务的小餐馆生意也一落千丈。
同煤集团只是资源型城市困境的一个缩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煤炭行业专家直接指出,“一煤独大”地区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因此基本在每一次周期调整时都直接遭遇冲击。
汾渭能源一位资深分析师告诉上证报记者,在煤价上行时,毛利水平高达50%,地方有限的生产资源全都集聚在这一行业,导致其他产业萎缩。而煤价下行倒逼调整时,财政又面临巨大压力,生存都困难又如何顾得上转型。尽管当地政府也许早就注意到了过于倚重一个产业存在巨大风险,但转型调整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看见,难以展现官员的政绩,即便有能力调整时也会遭到忽视。
这无疑也是煤炭专家们的担忧:目前煤炭、煤电仍能给企业、地方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包括神华、陕煤、晋煤、内蒙古地方煤炭集团对地方经济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加上各地大型火电企业都有配套煤矿,很难说退就退。更何况,这些企业还解决了当地大量的就业。在此基础上,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对花钱扶持新兴产业显然兴趣不足。
对照大同、鄂尔多斯、榆林等主要煤炭产区的现状,似乎都在应验上述的“资源魔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