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峰度夏,全国日发电量屡创新高,可电煤价格仍然没有抬头迹象。去年9月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已经连续下跌10个月,早已跌破发改委年初设定的5%煤电价格联动预警线,呼吁有关部门下调上网电价的声音渐高。
煤价狂跌,电价何去何从?煤电联营又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吗?
煤价连跌10个月,与煤价联动的电价是否该跟上脚步?
三伏天,大范围的极端酷热天气导致全国用电量迅速激增。国家电力调控中心数据显示,7月24日至25日,全国日发电量两次刷新历史纪录,其中7月25日达到168.67亿千瓦时,华北、华东、华中3个区域电网均创历史新高。
但酷暑天气也未能令煤炭价格“解冻”,环渤海动力煤价格继续维持下行,且跌幅再度扩大,国内煤市仍陷“寒冬”。7月31日海运煤炭网指数中心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570元/吨,比上周又下降了8元/吨,比年初的633元/吨已经下降63元/吨,降幅接近10%。
分析价格下滑的原因,除了受国内煤炭需求放缓的影响外,还有国际煤炭市场供给过剩的原因。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认为,国际煤炭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价格持续大幅下跌,进口煤大量涌入我国,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局面,推动价格不断下滑。此前还有人寄望于迎峰度夏电煤消费高峰带动电煤价格反弹,如今也希望落空了。7月以来,国内主力电厂存煤可用天数仍然高居20天左右,未来放量采购可能性不大。
煤炭市场的大逆转,也带来了煤炭、电力两个行业的“大变脸”。从前“闭着眼睛都能挣钱”的煤炭行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上半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9%,亏损企业亏损额198.58亿元,同比增长134.6%。黑龙江、吉林、重庆、四川、云南、安徽等6个省市出现煤炭全行业亏损,有的煤炭企业已经出现了贷款发工资和延迟发放工资的现象。
而经历了多年亏损的火电行业却开始扭亏为盈。2011年的两次电价上调和去年开始的煤价下降,已经令2012年火电业绩大幅增长。业内人士介绍,电煤在火电成本中至少占七成,2013年火电企业还是会延续利润大增的趋势。近期已有多家上市电力企业预告上半年净利润翻番,如桂冠电力增长5.2倍,大连热电增长3.97倍,粤电力A增长3.96倍。
市场价格、企业盈利都发生了巨变,那“计划电”是否应当跟上市场的脚步呢?
去年12月25日,国务院出台“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当电煤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时,以年度为周期,相应调整上网电价,同时将电力企业消纳煤价波动的比例由30%调整为10%。如今煤炭价格与年初相比,跌幅已经接近10%,已经远远超出煤电价格联动政策中5%的上限。鉴于政策中提到的“以年度为周期”,业内不少人认为,最迟明年1月有关部门将下调上网电价。
火电行业存在许多影响盈利的不利因素,电价调整时机未到?
不少煤炭行业人士认为,下调电价可以促电力消费,帮助煤炭从“去库存”转向“补库存”,度过困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下调电价有利于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有助于缓解许多产业的困难局面。
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认为,下调上网电价时机未到。中电联副秘书长欧阳昌裕说,虽然火电行业从过去严重亏损转变为当期盈利,但仍然存在许多影响盈利的不利因素。
受全社会用电需求增长下行影响,火电设备利用小时下降,企业边际利润在下降。上半年水电、风电出力较大,设备利用小时数均有较大增长,唯独火电发电量低速增长,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83小时。去年开始的全面脱硝等环保改造工作需要较大投资,国家出台的补贴电价远不能抵消成本的增加。而因往年煤电联动价格远没到位,火电企业历史欠账较多,五大发电集团负债率均在80%以上,远高于国资委预警线。
此外,各地煤价变化情况相异,不少省份出台干预价格的“煤电互保”政策,甚至部分地区煤炭企业上调煤价,例如龙煤集团就要求煤价较去年底价格再上涨90元/吨。火电企业实际享受到的到场煤价下降幅度差异较大。
综合以上因素,中电联建议国家暂不宜下调电价,给火电企业一个休生养息的机会,以恢复火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实,电价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问题,而是牵涉到经济增速、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能源消费总量等诸多宏观问题。”欧阳昌裕说。他介绍,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已经显示,我国的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其中高耗能产业开始“减速”,高技术产业不断“加速”尤为显著。“如果现在下调上网电价甚至终端电价,很可能诱发高耗能产业的反弹。”欧阳昌裕认为,当前仍要加快推进电价机制改革,让电价真正成为体现燃煤成本、环境成本、资源稀缺程度的指标。针对今年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势头,国家还应当抓紧研究水电价格形成机制,尤其是研究云南、四川、湖南等水电大省的火电价格形成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