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环保 > 正文

中国五大区域已完成战略环评 覆盖111万平方公里(4)

对话任景明:

寄望修法提高战略环评的影响力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目前各地对实施战略环评并不积极,而且大多只能实施规划环评?

任景明:政府部门过去做规划,就是找几个处长带领几个专家,关在宾馆里,然后找一些下属事业单位的人员,关着门,一个礼拜、一个月就做出来了。这两年国家层面比较重视规划论证,规划的科学性大大增强了。现在的客观情况是,有一些重点产业的规划环评是倒逼出来的,因为没有规划环评,相关的项目环评就不被受理,倒逼相关规划的主管部门必须先做规划环评。

《中国经济周刊》:什么机构能够做规划环评?

任景明:现在很多大的环评机构都能做规划环评,包括各个部委的研究院、大型的研究所,规划环评没有资质要求。严格从法律来讲,自己做规划自己可以做规划环评,只要能做好,然后能通过环保部门组织的技术审查,就没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战略环评难做,是不是因为缺乏资金?

任景明:资金是一个方面的问题,现在有可能做一个规划需要30多万元,仅做一个规划环评就要300多万元——因为有很多技术资料要收集,包括一些补充监测要花钱,而且周期很长。但现在的关键是规划部门的环保意识不够。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战略环评对政策的影响是不是仍然比较弱?

任景明:我们一直在探讨战略环评的法律效力,前一段我们下去开展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应用调研,地方政府最大的反映是:你这个没有法律效力,如果我做了规划环评的报告,编制规划的部门不采纳要作出说明,要告诉我为什么不采纳。战略环评却没那个效力,所提的建议只能供决策时参考。

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条文中,对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主体和内容等有明确规定,但并未提及战略环评与政策环评。

《中国经济周刊》: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战略环评的影响力?

任景明:我觉得最理想的诉求就是现在正在修改的《环境保护法》,把政策、法规涵盖到战略环境评价的对象中,将来再找机会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于国家重大的政策包括法规,如果分析其环境影响比较大就要做环评。记者 王山山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