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太原市委党校举办第1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论坛,各组学员代表围绕“年轻干部要练就调查研究基本功”的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科技兴农“智”富路乡村全面振兴“菜”有为
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载体与核心支撑,通过提升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乡村全面振兴组学员在哲学教研室老师们的指导下,围绕“太原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主题,赴阳曲县山西农港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店区王吴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清徐县杨房村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座谈访谈、现场观摩、数据梳理等方式,深入了解太原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主要成效。结合山东寿光、陕西泾阳等国内先进地区经验,乡村全面振兴组学员建议太原锚定“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服务能力,让设施蔬菜产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支柱产业”,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城乡“菜篮子”安全贡献力量,助力农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老字号玩转“新国潮” 太原味撬动“大市场”
围绕“太原本土品牌影响力提升策略”这一主题,转型发展组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带领下,深入太原市六味斋、古县城、优鲜多歌公司、美锦醋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百禾元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原第一实验室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及机构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和资料分析,学员发现太原本土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守旧思想较重、爆款产品缺失、品牌建设不强、宣传手段落后、AI赋能深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转型发展组建议成立“太原品牌发展联盟”,依托“老字号+文旅”融合,打造醋文化产业园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AI+区块链智慧供应链,实现生产透明化、物流高效化;开发“晋阳八景”糕点、养生醋饮等“文化+功能”新品,发起短视频挑战赛激活年轻消费圈层;联动“锦绣太原”城市IP,通过展销会、非遗工坊讲好匠心故事;设立“品牌振兴基金”与孵化园,强化质量认证与信贷支持,形成“政策护航-技术赋能-跨界创新”闭环。以品牌升级驱动产业转型,让“太原品牌”成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的闪耀名片。
数字赋能“活”山水 运营破局“秀”并州
太原文旅正处在从“资源时代”迈向“运营时代”的历史关口。聚焦“运营”这一核心,文旅融合组在文史教研室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晋祠博物院、阳曲营响未来、西山归源等项目一线,并与常州恐龙园等先进运营团队座谈,力求探索太原文旅“破局之道”。通过现场考察,组员们认为太原文旅运营环节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前置不足、参与不深,前期规划、设计、建设环节往往缺乏专业运营团队介入,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未能将游戏带来的巨大关注度有效转化为持续的产业优势。结合常州恐龙园先进经验,文旅融合组建议太原文旅要以政企分离破局,在晋祠试点“政府管保护、企业管运营”模式,成立文旅产业联盟,推出“一票通”串联景区、酒店业态,联动“四山两城一湖一河”资源打造“山-水-城-文”主题线路。通过体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数字赋能深化体验,让文化底蕴转化为消费动能,驱动“锦绣太原”从资源积淀迈向运营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红色基因“燃”课堂 党建领航“强”动能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太原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层级突出,既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与革命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党建引领下开展保护利用工作的核心载体。党的建设组在党史党建教研室老师带领下,分赴中共太原支部旧址、高君宇故居、牛驼寨烈士陵园、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等地,对太原红色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调研,调研中发现管理机制不健全、价值转化不充分、宣传推广不到位三个核心层面的不足。针对现存问题,党的建设组建议以党建为核心引领,从制度构建、价值挖掘、宣传创新三方面发力,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协同、供需匹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保护”向“动态活化”转变,从革命烽火中汲取力量,最终让红色资源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的阵地、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
下一步,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将通过更多实践课,以调研之力破除本领恐慌,以实践之能扛起复兴使命,将“写在田野车间”的实践报告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治理方案,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培育更多“闯将”“尖兵”。(中共太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