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以来,梁平区围绕区委“15441”体系架构,创新构建起重点产业人才全周期培养工作体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集成电路产业人才1232人,以“揭榜挂帅”项目遴选支持顶尖团队2支,培养市级重点人才3人,预计2025年带动集成电路行业领域经济贡献值增加30.2%。
遴选支持一批核心人才,形成“宝塔型”人才梯度层次。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泛化支持模式,转而向遴选支持的重点人才进行培养。一是构建“宝塔型”人才梯度层次,根据人才对产业领域贡献度的不同,将领域内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对应为“塔尖”“塔刹”“塔身”“塔基”人才,形成四层级“宝塔型”的人才梯度培养模式。二是制定科学的遴选支持细则,分类设置量化评价体系及赋分标准,根据企业的产值贡献、税收贡献、研发投入强度等7个指标,分别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研发人员进行量化打分。集成电路领域共遴选支持“塔尖”团队2支,“塔刹”人才3人,“塔身”人才13人,“塔基”人才120人。三是支持企业自主选才,为弥补量化评价的局限性,支持企业将对本企业有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贡献且群众认可度高的人才纳入支持范围。
精准制定一套培养举措,实现人才培养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改变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将政府、企业与人才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向“合伙、赋能、共同成长”转变。一是精准制定人才培养举措,为“塔尖”人才设立以其名字命名的独立工作室,为“塔刹”人才设立“项目跟投机制”,为处于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上“塔身”人才设立“特级技师”“首席工程师”等技能岗位,为“塔基”人才配备“企业导师”“技能导师”构成的双导师制。二是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为人才赋能,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专家人才工作站和科研流动站,持续引入一批高校专家、创新人才及团队进站工作。成功引进中科院院士郝跃教授担任特聘专家,吸引国内顶尖专家蒋亚东教授及其团队入驻,与平伟实业共建2个研究院和3个基地。三是着力加强人才技能培训,在梁平设立大学生(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接收高校一定数量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在高校设立企业人才研修班,选派企业人才到高校进行研修。
科学构建一套评价机制,推动人才管理从“管控考核”向“价值共创”转变。在注重对人才的“实际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才的“产出考核”。一是加强对人才的后续跟踪,建立重点产业人才管理服务清单,逐人逐项定目标、明责任、细措施,强化对“塔基”人才的培育,并将其成长情况纳入企业和导师的考核范围。二是实行差异化考核打造动态晋升机制。对“塔尖”人才的考核以项目建设周期实际成效为基准,对“塔刹”“塔身”“塔基”人才的产出考核,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评价”制度,打造差异化的动态晋升机制,实现人才“能上也能下”。三是全面构建人才贡献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构建人才、技术、企业三张“画像”和贡献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激发各类人才的内生动力。
持续做优一流人才生态,变人才“流量”为“留量”。系统规划和整合资源,全面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一是加强对人才的多元化激励举措,实施涵盖“现金补贴”到“权益分享、荣誉认可、成长陪伴”的多种激励方式,对于遴选支持的重点产业人才,给予1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推荐贡献突出的人才担任全区“两委员一代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开展慰问和关心支持,给予其充足的政治荣誉和激励关怀。二是持续升级“桂湖人才港”服务平台能级,围绕发展需求分四个层级为人才提供创业扶持、金融支持、社交平台等增值服务,促进人才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跨界合作。三是以暖心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依托“渝才荟”应用平台,上线推出“餐饮服务”“家居产品”“健康体检”“免费公交”等特色服务,实现服务线上闭环,让各类人才更加便捷地享受优质服务。(梁平区委组织部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