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需立足乡土资源禀赋,把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为谱写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乡村全面振兴图景迈出扎实步伐。
发挥“土”的优势,立足本土资源,找准产业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一方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首先从脚下的土地出发,顺应乡土之性、挖掘乡土之利。主动沉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山林水畔,把本地资源禀赋摸清摸透。通过系统梳理不同区域土壤、水源、山林等自然资源情况,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精准分析,为进一步发展乡村特色农产品及推动提质改良和优选培育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记忆、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提炼可转化的文化元素,通过传承和创新应用,让这些文化“用”起来、“活”起来,真正把“土资源”转化为“土产业”。只有根植于乡土,产业才能扎得深、立得稳,拥有源源不断的底气和韧劲。
做大“特”的品牌,突出差异优势,提升产业价值。有了“土”的根基,更要有“特”的标识。特色,是乡村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避免“千村一面”、同质化竞争,就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做文章。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跳出本地看本地,用更开阔的视野找准市场定位,不仅深挖本地资源特色,更深入调研消费趋势,从品质、口感、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挖掘出真正能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特色卖点。同时,着力构建特色品牌体系。讲好品牌故事,运用文化创意提升品牌价值;确保产品品质,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土特产”真正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名片”,在差异化发展中赢得优势。
拉长“产”的链条,推动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动能。乡村全面振兴不是“一锤子买卖”,产业要想持续富民,必须打破“原字号”“初加工”的局限,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广大党员干部需有全局思维和前瞻眼光,围绕特色产业,向前后端同步发力。向前,贯通种源、研发、标准种植等环节,夯实基础;向后,拓展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领域,实现“接二连三”。特别注重加强科技应用,在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提升技术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引进技术、吸引人才、创新模式,把更多的产业环节留在乡村,把更多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唯有形成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产业”的完整体系,乡村特色产业才能根基牢固、枝繁叶茂,真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读懂乡土,才能振兴乡村。广大党员干部需在实践中把“土”的文章做深,把“特”的品牌做强,把“产”的链条做长,让本土特色产业真正焕发蓬勃生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人民政府 王航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