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典型经验 > 正文

海东市“百师千课下基层”打通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

党建创新

海东市行政村数量占全省的38.3%,农村党员占全市党员总数的59.6%,存在基层党员体量大、基础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现象。为切实提升基层党员教育质量,海东市将抓实党员教育作为提升党员素质、夯实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充分依托“高原先锋师资库”资源,创新开展“百师千课下基层”活动,在“固本、扩面、提质”上持续用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有效打通党员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

拓宽渠道,建强专业师资队伍。制定印发《关于在各级党组织中开展“百师千课下基层”活动的实施方案》,由市县组织部门统筹,经个人报名、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组织审核等程序,按照政治理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技能素养、先进模范五大类别,从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党校教师、先进模范、技术骨干和乡土人才中择优遴选,组建起一支170人、涵盖多领域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同时,构建以市委党校、县(区)委党校及“一清两红三引领”党性教育基地为主体,11个省级和38个市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为补充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教育系统组建“启智润心”宣讲队,选聘15位优秀党员和教师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宣讲。师资库成员谈到,基层授课需紧密结合实际,既要讲清政策,又要回应关切,才能增强课程实效。

突出特色,精准设置培训课程。紧扣党员教育政治属性和基本任务,科学设置党的创新理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必修内容,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生态保护、专业技能等选修课程,将党建要求贯穿教育培训全过程。全面推行“1+X”模式,完善讲授式、案例式、访谈式3类24门课程,开发32个专题辅导课程。建立“课程菜单”机制,由讲师根据专长提供课程清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按需点单,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教育、卫健等部门立足系统特色,组织讲师进校园、进医院,开展针对性宣讲,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直达一线。活动开展以来,师资库成员累计送学320场,覆盖2.8万人次。卫健系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村级巡诊和乡级派驻服务870余次,下派医务人员6241人次。驻村第一书记通过集中晾晒发展实绩、讲授工作方法,向机关党员分享驻村经历和感受,推动机关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互助县开设“党课开讲啦”专栏,集中展示优秀微党课,深化“乡土先锋”党建品牌。

创新形式,丰富教育教学载体。组织师资开展“六进”(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医院、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因地制宜开展专题辅导。鼓励采用“课堂讲授+现场答疑”“案例剖析+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技能实操”等多元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部分乡镇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阵地,送课到一线,方便党员就近学。结合农牧民党员冬春训,根据不同党员特点,针对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贴近的培训。互助县威远镇古城村党支部书记吉国兴结合集装袋加工“帮富车间”实践,讲授产业发展经验。平安区农科局李伟元开展下乡技术服务100余天,扎实推进示范教学,推广农业新技术,带动就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

规范管理,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将“百师千课下基层”纳入年度党员教育培训计划,作为提升基层培训质效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师资力量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优势,在“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工程”、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村党员冬春训等主体班次中有计划安排师资库讲师授课。明确市、县及市直单位师资成员年授课次数,并要求下基层授课比例不低于50%,重点覆盖乡镇、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元。平安区公安分局张文娟通过模拟互动、动画演示等形式,在7所中小学开展法治宣讲6场,覆盖学生2万余人,校园欺凌发生率显著下降,学生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她表示:“从刑侦实践者到理论传播者,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定期轮训帮助我们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对积极参与活动、授课效果好的师资所在单位及个人,在培训资源、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百师千课下基层”活动有效激活了基层党员学习教育,精准对接基层需要和党员需求,优化课程设置与师资配置,改变了传统灌输模式,既缓解了优质师资“下沉难”,也解决了基层党员“听课难”问题,实现了师资供给与基层需求有效衔接。讲师用通俗语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讲解惠民政策,使基层党员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如今,参训党员党性更强、思路更活、知识更丰、干劲更足,为基层治理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力。(中共青海省海东市委组织部 姚子龙)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