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的基石,基层治,天下则安;养老事业关乎社会稳定和谐,老有养,社会才稳。在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通过创新基层治理破解社会养老难题,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河北省张家口蔚县南杨庄乡宜兴社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兼顾社会养老服务统筹发展,将基层治理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把一个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一个‘幸福社区’。”蔚县县委书记刘瑞格说道。
宜兴社区全家福
据了解,宜兴社区起初是蔚县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移民村,村民来自蔚县8个乡镇112个村860户1526人。其中社区居民60岁以上老人有802人,占社区总人数的52.55%,远超过蔚县老人比24%,河北省老人比22%。蔚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建章介绍说:“宜兴社区有独居老人399户,残疾人128人,低保398人,特困55人,人员结构复杂,收入低,管理难度大。近年来,社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管理服务为基点、以帮扶增收为支撑、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打造出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样板社区。”
党建引领“建”组织,构筑社区工作新格局
宜兴社区党支部书记高维介绍说,为了改变移民村初建时“脏”“乱”“差”“穷”的落后面貌,移民村在县、乡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从2017年底着手改革建设社区。一是组建领导班子。于2018年6月,由县委组织部选派,乡党委聘任了两位老校长担任党支部书记和驻社区工作队第一书记,从搬迁居民较多的两个乡镇经过考察和推荐,聘任了3名干部,然后成立了领导班子。二是改村名建社区。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和便于集体管理,“移民村”在大家的号召下,集思广益改名“宜兴”社区,即“宜居兴旺”之意,同时,成立了“宜兴社区居民委员会”“宜兴社区支部委员会”,宜兴社区开始有了自己的核心党组织。三是完善组织体系。社区有了核心领导班子后,在社区两委的领导下,宜兴社区成立了“一站式”社会综合服务中心,还建立健全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完善了道德评议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社区组织。截至目前,社区现有两委干部6人,在籍党员18名,居民代表30人,形成了“支部引领、群团发力、居民共建”的社区工作新格局。在蔚县,还有其它特点的优秀党组织建设案例,像宋家庄镇吕家庄村,以明代古堡建筑、军旅文化特色闻名,该村一直有崇军、尚军、拥军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以来,参军入伍的村民就达103名,现有退役军人52名。在实施“百名兵支书”选育工程中,退役军人杨飞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建设“老兵支部”方式提升组织引领力,推行“党建+班排制”服务群众,取得了很好成效,与宜兴社区的党组织建设模式相得益彰。
蔚县南杨庄乡宜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创新管理“搞”服务,养老治理融合齐发展
根据社区老年人多的特点,宜兴社区兼顾社区治理和居民养老融合发展,在社区日常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健全社区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群众机制,改进网格化服务,优化对老人的服务,打造有“温度”的老年幸福社区。
一是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了统筹兼顾社区治理和居民养老生活,宜兴社区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结合居民生活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需求,健全设立了各类生活职能服务站。社区新建了密蔚小学,设立了卫生服务站(可直接报销医疗费)、卫生室,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便民超市,成立了移风易俗理事会,设立了代缴电费、手机费、代取社保金服务点等,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养老问题都可以在社区内“一站式”解决。
二是摸底建台账,实施精准服务。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高效服务,社区实行“区、排长”网格化管理模式,设有6个区长、70个排长,以志愿服务形式履职。社区管理实行主动工作,服务上门。先是入户调查,把干部分成两个组,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各带领一个组,带着摸底台账,到群众家了解需求和建议;然后通过入户调研情况,建立家庭情况台账、就业台账、劳动力台账,梳理出社区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是根据居民需求和情况主动跟踪服务。像“残疾人陶江快乐老四的快乐生活”“耿考英致富的小目标”“调处矛盾的一把好手”“搬迁群众的贴心人”等故事无不体现出社区干部对居民们的关心和服务。
三是创建社区“五养”新模式。社区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针对小区老年人多,残疾人比例高,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创建“便民餐厅食养、文化助力乐养、邻里守望互养、康复理疗医养、志愿服务辅养”新模式。社区新建餐厅房屋四间,购置了设备、选派出社区餐厅公益岗服务人员,餐厅结合老年人口味定制饭菜,对行动不便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送餐,解决老年人“吃饭难”“将就吃”难题;推动移风易俗,摒弃旧俗陋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倡导良好乡风民风;针对占多数的老弱病残居民,倡导“邻里互助、相互守望”,打造“没有围墙的院落”;配置医疗设备、邀请医师坐诊,为居民提供“家门口”医疗服务;发动党员,组建志愿队伍,为失能老人、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形成尊老、敬老和爱老的浓厚氛围。
宜兴社区居民综合服务站
多措并举“促”增收,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针对不同乡镇的背景和优势,县委、县政府会引导不同的发展策略帮地方百姓增加收入,像宋家庄镇邢家庄村,依托其古堡历史文化资源,新建“无忧小镇”通过盘活流转闲置土地,引爆文旅项目,激活商业氛围,解决村民就业等来增加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而南杨庄乡的宜兴社区是一个集8个乡镇的搬迁安置移民村,村民大多是老弱病残的低收入群体,针对不同人群,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养则养”的策略,千方百计、因人制宜、多措并举促进群众增加收入。
据了解,宜兴社区促进居民增收的经验做法入选了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其做法是:针对愿意提供劳力的居民,实行“技能培训,劳务增收”。瞄准“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目标,通过面向劳务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为社区周边企事业单位、扶贫车间等输送劳动力实现劳务就业增收一批。针对有经商意识的居民,实行“自主创业,发家致富”。通过舍饲养牛、养羊发展养殖致富一批,通过贩山货、跑运输、卖小吃等方式实现自主创业致富一批。针对老、弱、残居民,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保障-合作社运作-居民增收”的创收模式,让居民在社区内实现就业增收,这样让所有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宜兴社区文化活动室
文明倡导“树”新风,形成和谐幸福新局面
“作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移民村,社区刚建成的样子是:垃圾乱倒、破旧家具乱堆、乱放,偷盗现象常发生,交通事故、火灾、洪灾等安全隐患不时显现,居民情绪低落,对社区干部缺乏信任。居民基本以老弱病残为主,老龄化思想陈旧。要想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幸福,需要引导百姓破陈规、除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社区支部书记高维说道。
高维还说,为改变社区风貌,社区党支部牵头各组织部门合力推动社区文明新风建设。一是建章立制立新规。社区制定了《宜兴社区居民文明公约》,要求居民们“爱党爱国、敬业创新、遵规守法、明礼诚信”等;制定了《宜兴社区居民行为守则》,倡导居民“勤为本、俭持家、孝当先、严教子、宽待人、和为贵”,逐步实现乡风民风根本转变;还通过党员、居民代表研究制定了《宜兴社区移风易俗理事会章程》,规范了红白事事宜,对居民改变旧习惯,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提倡节约、从简。二是文化宣传润民心。成立社区文艺队、秧歌队开展义务演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绘制文化宣传长廊,倡导新风气,树立新观念,增强搬迁群众的内聚力和归属感;举办健康大讲堂、文化提升班、电商培训班、家政服务培训班、育婴员培训班等技能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综合素养,帮助搬迁群众完成陋习破除、身份转变,实现相互融合。三是评优展示树标杆。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绿色庭院”“孝敬父母好儿女”“孝敬公婆好媳妇”等道德评比、晒家风活动。同时发挥“爱心超市”劳动换积分、积分换物品的职能,对获奖家庭或个人奖励。从而激发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营造人人为建设社区服务出力的良好氛围,推动社区形成“家家幸福安康,社区和谐稳定”的生动局面。
面向未来,基层治理与社会养老的融合发展需要向更深层次推进,当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与养老服务的“最前一米”无缝衔接,当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成为现实。这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任能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