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是中国革命的底色,红色基因库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呈现。红色基因库承载着红色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保护好是根本,管理好是关键,运用好是目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育人功能,能够让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辉,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红色资源 红色基因库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2025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坚持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放在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学习宣传教育,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既包括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等物质形态,又包括党的精神谱系、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等精神形态。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库的育人功能,必须在提取提炼、转换转化、融通融合上下功夫,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永葆活力、彰显伟力。
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①红色文化凝结着我们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流淌着鲜活的红色血脉,蕴含着丰厚的育人价值。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既表现为外在的遗物遗址,又体现于内在的精神标识。红色文化不应囿于过往的历史,而应融入当代人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或机械的信息复制,而是一种价值符号的传递,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断深化、愈发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保护好红色资源是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虽然持续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但极少数地区依然存在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不到位、研究不足、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部分珍贵红色资源面临遗失湮没风险。保护红色资源,要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级分类保护体系,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特别要下大功夫、真功夫采取查阅历史资料、访谈革命先辈、走访烈士后代等方式,把革命历史、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故事整理好、阐释好,维护红色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不让红色资源失彩,不让红色记忆失踪,在传承保护中夯实育人基础。
保护红色资源,本质上就是守护历史、捍卫真理。要着力构建全域普查、精准认定、依法保护、科技赋能、多方参与的红色资源保护体系,全面深入摸清红色资源的存量、分布及可开发利用价值,进一步把红色文化甄别好、梳理好、提炼好,系统阐发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历史事件及其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影响,在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中解读历史密码,把红色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修好“红色家谱”,守好“红色宝库”,释放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育心、铸魂固本的价值效应,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走好人生之路。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信阳考察时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②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不懈奋斗的宝贵见证,不仅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成就民族大业的历史环境,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忧国忧民、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怀与艰苦朴素、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③红色文化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库的育人功能,既要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课程和学科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培养需求,灵活采用讲授式、研讨式、展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融为一体,把红色史实、革命精神充分展示出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又要发挥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提取红色基因库中的思政元素,利用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等,注重知识传授与历史观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红色资源加以挖掘、整合和传播,依托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载体和育人场景,拓展多样性、灵活性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要组织学生“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④,让红色故事从符号、理念、历史,变成青年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用富有民族特色的、科学有力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话语来讲思政课,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让深奥的理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讲述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的红色故事,诠释好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永放光芒,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要善用“大思政课”,重视运用实践教育方式,将红色文化纳入实践育人环节,通过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实习实训、投身创新创业、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军事训练等,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推动课堂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上好“流动的红色思政课”,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自觉凝聚爱国之心、培养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服务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选树一批红色课程教学团队、优秀教师,创新一批红色实践方式方法、载体渠道,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创新品牌,切实用红色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
发掘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不断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彰显红色资源的宝贵育人价值,需要不断创新呈现形式、丰富文化载体,更加全面系统地展示其精神力量。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库的育人功能,组织高校师生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探索尝试用历史、人文、文艺等不同视角,挖掘提炼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政治、教育、艺术等多重内涵,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红色文艺精品,用生动、直观、高雅的艺术形式,让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给青年学生以情感上的滋养、道德上的教化和价值上的引领,让红色文化释放出更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方法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拓展文化实践渠道,营造文化育人环境,培育红色文化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在听红色报告、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读红色经典、走红色道路中“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⑤,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叠加效应。
数字化技术使得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创新。各类红色主题的线上展览、互动式体验游戏、短视频等,让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力量源泉,让文化的力量在生活中生根发芽、蓬勃生长,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生机活力。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数字化场景还原、形态复刻、虚拟再现、智能互动等,创新角色扮演、场景融入、户外拓展等新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直观感知、立体认识和沉浸体验,让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同时,对革命历史、红色人物、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深入开展研究,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系统阐释红色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红色文化不断走近青年学生,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
【注: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党的教育政策研究课题“河南省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5-DDJYZC-50)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②《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
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
④⑤《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新华社,2019年9月18日。
责编/靳佳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