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从哲学视野看发展新质生产力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原理的丰富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持续性社会活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对于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把握住了当今世界这个影响深远的变革趋势,深刻揭示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①在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我国更需要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质生产力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更从哲学高度深刻揭示了当代生产力演进的新特征与新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出发,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本质,有助于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产力是遵循结构逻辑与功能协同的有机系统,其要素可划分为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与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其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是生产力系统的物质载体和核心支撑,又称生产力系统的硬件,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新质生产力体现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革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革命性变化和系统性升级。新质生产力理论,不仅重新规定生产力质态,而且深刻地划分和重塑生产力内部的核心构成,催生并凸显新型生产要素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劳动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为主,而是掌握新科技、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仅解放劳动者的体力负担,而且对其素质能力提出全新要求。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人机协同的新工作模式。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媒介,其中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生产工具从传统机械体系向具有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能力的智能化系统演进。智能机器人、数字孪生、柔性生产线等新型劳动资料,极大地扩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边界,提升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非实体形态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并由此延伸形成数据生产力。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传统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成为新质劳动对象。在强大算力支撑、深度学习算法突破和海量数据资源的共同驱动下,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通过持续学习与迭代优化,为构建更高级形态的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驱动力。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的一部分,而且是生产力中最先进、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关键主体,引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催生生产力的系统性变革,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②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突破,正是其“新质”的核心体现,这并非简单描述生产力“量”的增长,而是对生产力质态进行重新定义和划分,从而升华对生产力范畴的理论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关注“存在”本身。新质生产力的“新质”,首先体现在其构成要素的革命性质变上,这一质变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劳动者的核心价值,实现从“技能”到“创意”的跃升;劳动资料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跃升;劳动对象的范围发生系统性拓展,实现质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不仅体现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等生产要素自身的革命性质变,更关键在于其优化组合方式,发生系统性重构与结构性跃升。发展动力机制,由“要素驱动”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模式;同时,系统结构发生深刻变革,深度融合取代线性叠加,从而全面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形态演进。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催生出“1+1>2”的系统性裂变效应,如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从传统工业化对自然界的单向度索取,转向内在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新质生产力使人类实践活动的方式与性质发生深刻变革,推动其实践范式、工具与主体发生转变。在实践范式上,新质生产力已超越单纯的经济学范畴,跃升为关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大范畴。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更是重塑生产关系、引领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根本性力量。以智能数字系统和大数据为代表的劳动资料,推动人类实践可逐渐摆脱传统的“试错”模式,转向可在数字空间中进行模拟、仿真与预测的科学化实践,极大增强实践活动的预见性、科学性和自觉性,显著降低盲目试错成本。随着重复性劳动日益被智能机器替代,人类得以更多聚焦于前沿科技探索、复杂系统设计等,从而使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释放。

以系统观念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

全面把握社会的基本面貌与发展方向,必须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作为有机整体加以系统观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根本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依据这一规律,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革命性突破所带来的‘新’与‘质’生产能力,还包含技术革命性创新影响下社会生产关系变革所解放出的‘新’与‘质’的生产力。”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发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而新型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为新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动力支持。这一辩证过程,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

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动力与最终目的,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持续性社会活动。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面临瓶颈,这些实践中的矛盾,催生对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的迫切需求,这一需求构成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直接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盲目的自发过程,而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具有明确价值导向和高度自觉的能动实践,它反映出主体对客体改造能力的战略性提升与系统性飞跃。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新质生产力中的“新质”,本身就标志着其并非原有生产力体系的简单延伸,而是一种根本性的质变与飞跃。传统生产力的演进,主要表现为连续性的量变积累,而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长期研发与持续创新,是这一质变前不可或缺的量变准备。当关键技术如通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取得革命性突破,并与既有产业体系实现全面深度融合时,便突破发展的临界点,从而引发生产力系统整体性的质变。质变后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展现出与传统生产力截然不同的新属性,集中体现为劳动资料的智能化迭代、劳动对象的数字化演进以及劳动者能力的高端化提升,最终实现结构性与范式性的系统升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新质生产力也绝非单一要素的孤立升级,而是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这些要素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构成有机整体。例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深度渗透并有效连接各类传统要素,重构了生产力系统的内在结构和运行逻辑。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始终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主体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绝非技术的自发演进,其核心推动者是具备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着力点,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⑤智能化工具不仅极大解放了劳动者,而且使其能够聚焦于更具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实现人的能力与价值的更大发展。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这一根本资源,必须充分尊重人才、系统培养人才、广泛吸引人才,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注释】

①黄群慧:《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民日报》,2024年5月22日。

②王琛伟:《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形成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9期。

③《多角度研究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华网,2024年11月27日。

④李勇坚、张海汝:《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要素基础与测度研究——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学习与探索》,2025年第1期。

⑤逄锦聚:《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9期。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