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的产生,多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摆正公私关系、纠治作风问题,必须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秉公用权,始终服务于民;必须织密制度之网,规范权力运行。
【关键词】公私关系 作风建设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很多是因为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①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党自身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刹住了长期存在的一些歪风邪气,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仍较突出,党的作风建设任务依然繁重。纠治作风问题需要从公私关系入手寻根究源,有针对性地提出固本培元之策。
没有摆正公私关系是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问题,这是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保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党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其它许多问题和弊端的源头。这“四风”的产生,根源于没有摆正公私关系。
形式主义源于公私观念错位,实质是功利主义。公私观念错位,公私界限模糊不清,公私利益认知出现偏差,形式主义就有了滋生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背后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作祟,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②形式主义下,工作的重点不再是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是如何通过表面功夫、虚假形式来营造政绩,只想出彩不想担责,满足于做表面文章,以获取个人声誉、职位提拔等私人利益。在公私关系中过度关注自身利益,将个人得失置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往往以个人喜好、利益关联为出发点,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把“痕迹”当“政绩”,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遇事推诿扯皮、回避矛盾和问题,只想当官不想干事,一点点小事都要层层上报请示,看似讲规矩,实则不担当。
官僚主义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是权力观扭曲的产物。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搞特权,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愿和群众打交道,甚至不愿同群众接触、与群众交流、给群众办事,怕惹事上身、脱不开身、麻烦缠身,同群众距离疏远,同群众搭不上话、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官本位思想是导致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时公私不分、造成官僚主义的重要根源。公私权力异化、公权力失去社会公信力,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公仆。何为公仆?公仆,一是不能有私心,要一心为公;二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不能一身官气、摆架子。任何党员、干部都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必须破除官本位思想,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享乐主义根源于“三观”不正,实质是意志衰退、精神消减。享乐主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玩物丧志,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本质上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关联。对此,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③可见,享乐主义与执掌权力相关,由于有了权力,少数干部滋长了特权思想,利用职权公款吃喝玩乐;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工作上就会拈轻怕重,不愿真正俯下身子、吃苦出力,陶醉于已有成绩,不思进取。他们将公权力作为谋取一己之私的工具,而非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载体,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这种公私不分、以权谋私的行为不仅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深刻暴露出奋斗精神消减的实质。
奢靡之风根源于思想堕落、物欲私欲膨胀。奢靡之风实质是个人私欲物欲膨胀、追求低级的个人感官享受,是落后的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而剥削阶级思想作为一种以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与党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其使得部分党员干部迷恋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热衷建设豪华楼堂馆所、造节办节,沉迷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在异国风情中醉生梦死,将公权力和资源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扭曲社会生态中正确的公私关系,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疏离了党群干群关系。一些党员干部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侵蚀党的肌体,危害党的执政根基,说到底还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沉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纠治作风问题本质上要求摆正公私关系
党员和干部的作风问题,与其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具有内在关联性。纠治作风问题本质上要求摆正公私关系,用“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标准和境界来修身、用权、律己和谋事、创业、做人。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信念是根本,作风是外在表现,根本端正则作风得以凝聚,根本不端正则作风必然涣散。若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未能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无法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就容易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④理想信念源于坚守,成于磨砺。全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抵御住“四大危险”,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不断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同时,必须不断加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正确处理是非、公私、义利和得失的关系,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人格、扎实的实干来立身行事。
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核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作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党员干部正确看待个人名誉、地位与利益,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强化群众观念,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干部知敬畏、群众有信心,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
坚持秉公用权是关键。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是领导干部依法履职、担当作为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其党性与宗旨意识的重要标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持续深化“四风”纠治,须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完善党内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构建制度化权力约束框架,确保权力服务于民,实现权责匹配,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行为。要教育引导干部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做到规范用权、审慎用权,维护其政治生命的廉洁性与完整性,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确立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绩观与事业观。同时,应坚持正风肃纪与反腐败协同推进,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通过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加强监督执纪与问责机制,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滋生空间;通过强化纪律的前置约束功能,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与制度防线;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在教育引导与制度完善两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发展。⑤
完善制度体系是保障。作风问题的实质是公私关系失范的外在表现。公私界限趋于模糊,便容易诱发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行为,进而衍生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一系列作风问题。因此,从制度层面构建起规范公私关系的刚性框架,是从根本上遏制作风问题滋生与蔓延的关键路径。例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强化其政治认同与道德自律;通过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设计与有效制约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把一些干部放到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和急难险重的环境中去磨砺,提升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注:本文为湖南省马工程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4ZDAM04)和湖南省“芙蓉计划”—高校优秀青年思政工作者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第18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
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3页。
⑤宋福范:《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红旗文稿》,2025年第7期。
责编/孙垚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