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治理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四个维度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发展是基础,安全是保障,文明是纽带,治理是关键,共同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框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系统性方案,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思想 全球治理倡议 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一承前启后的特殊历史年份,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的迫切呼唤。这一重要倡议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全球治理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将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治理倡议是继三大全球倡议之后,习近平主席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80年前,国际社会在吸取二战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对战后和平与发展秩序进行了制度化安排,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实践。80年后的今天,世界依然不太平,地区动荡频发,逆全球化抬头,规则法治缺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的权威机制及其代表的多边主义体系正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丛林法则大行其道,严重冲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破坏了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损害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数字鸿沟等问题日益突出,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外空等新疆域治理缺位,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日益突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争取平等的话语权呼声高涨。在此背景下,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命题。
2021年以来,中国相继提出一系列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的提出为深入思考如何应对全球治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创新性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全球治理倡议是继三大全球倡议之后,习近平主席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分别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四个维度彼此呼应、相得益彰,发展是基础,安全是保障,文明是纽带,治理是关键,共同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框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系统性方案。
全球治理倡议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①这一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遵循,也为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2025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明确阐述了全球治理倡议的内涵,即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②这五大核心理念相辅相成,共同形成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深刻阐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路径。
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的首要前提。主权平等是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国际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③这一理念强调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和民主性,是对传统西方理念主导的全球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超越,少数国家垄断全球治理的不平等状况不应再继续下去。
国际法治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是共同的准绳,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共同维护、共同执行,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习近平主席指出:“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确保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标’,不将少数国家的‘家规’强加于人。”④这一理念强调要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国尤其要带头做国际法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反对例外主义、丛林法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多边主义是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全球治理是大家的事,关系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要靠协调合作,而不是单边霸凌。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强团结协作,反对单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切实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⑤这一理念是对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的直接回应,强调了全球治理的集体性和合作性。世界上的事要由各国商量着办,不能允许谁的“胳膊粗”就听谁的。联合国是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以人为本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全球治理的落脚点,就是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共同建设一个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强调:“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保障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更好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更好弥合南北发展鸿沟,更好维护世界各国共同利益。”⑥只有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全球治理体系才能得到广泛支持并有效运作。这一理念体现了全球治理的普惠性,推动全球治理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人群。
行动导向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则。全球治理的活力源于实践,关键重在行动,根本要看成效。要立足当前和长远,解决好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关心的实际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协调全球行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打造更多可视成果,以务实合作避免治理滞后和碎片化。”⑦全球治理是否管用,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理念强调了全球治理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避免全球治理陷入空谈而无实际进展的困境。
全球治理倡议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从理论意义上讲,全球治理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化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已经从理念愿景发展为系统化的实践蓝图,而全球治理倡议为这一理念的细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全球治理倡议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话语注入了新元素。通过推动落实全球治理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更加顺畅的实施路径。
全球治理倡议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进步一边,站在多边主义一边,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动力。
全球治理倡议打破了西方法律话语体系的垄断,为改革完善国际法体系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在参与主体上,全球治理倡议面向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反对在主体资格上划分等级和阵营,倡导主权平等和普惠包容。在法律适应上,确保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标”。通过推进落实全球治理倡议,改革不适配的国际法律制度,引导国际法规生成,促进国际法治进步。
从现实意义来看,全球治理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规范。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表率。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坚持地区事务共商、平台机制共建、合作成果共享,提出并实施许多全球治理新理念,在打击“三股势力”、维护能源安全与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合作、打击毒品走私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天津峰会上,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上海合作组织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信息安全中心、禁毒中心揭牌,这将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发挥示范作用。
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治理制度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全球治理倡议强调行动力、协同力,将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推动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在天津峰会上,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通过关于加强安全、经济、人文合作等一系列成果文件,擘画未来的发展蓝图,为区域治理制定合作路线图,包括对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领域的治理安排,进一步释放上合组织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巨大潜能。全球治理倡议提出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表示欢迎,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国际法治、多边主义、以人为本、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原则。未来,中国将在推动落实全球治理倡议进程中,同各方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依托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及区域次区域多边机制,将这些理念原则进一步发扬光大,以集体磅礴之力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
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倡议立足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迫切呼唤,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中国始终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放眼未来,全球治理倡议必将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注入新动力,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提供新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注释】
①《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新华网,2015年10月13日。
②③④⑤⑥⑦《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5年9月2日。
责编/常妍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