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给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范式,其原则、理念、思想和精神完全符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能够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极大地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有助于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信任和利益融合,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一带一路” 多边主义 文明互鉴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基于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作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决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在新时代的鲜明体现,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①,其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共建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人类提供共同繁荣发展的全新思路,深刻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的原创性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深受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在人类社会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的、里程碑的时代意义。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他在一系列讲话和讲演中深刻阐明了古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②,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100多年前,即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而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张骞之举被大史学家司马迁称赞为“凿空”。从此,中原通向西域的亚欧商贸大通道被打开,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和北非,“西域”的胡椒、亚麻、香料、苜蓿、芝麻、葡萄、石榴也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现在每天都有无数艘万吨远洋货轮劈波于各大洋之间,但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当时的“丝绸”换取了当地的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开放的朝代,全方位的对外交流铸就了唐代的经济昌盛和文化繁荣。在唐代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就多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首都长安。中国唐宋元时期杜环、意大利马可·波罗、摩洛哥伊本·白图泰这些旅行家在陆海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历史传说。15世纪初,中国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东南亚、非洲东海岸的很多国家,成为世界远洋航海的先驱,比哥伦布航海还要早。需要强调的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行为、性质、动机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张骞开通了连接东西方的通道,但将这条具有传奇色彩的、连接东西方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的是近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此前其也曾以“瓷器之路”“茶道”等多个名字闻名于世,古代丝绸之路经历千年沧桑,成就千年辉煌。“‘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③尽管“丝绸之路”的命名权不在中国,但“瓷器”“茶”,特别是“丝绸”却是中国历史上“名牌”。中国借助古丝绸之路来宣示当代中国与欧洲的联通与合作,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历史的契合性。中亚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作用。古代丝绸之路名垂青史,在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把中国同欧亚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⑤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人类文明互鉴的传承和创新载体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互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这两处都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悟是,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精美物件和艺术表现,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并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到过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也到过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埃及的卢克索神庙、新加坡的圣淘沙、泰国的曼谷玉佛寺、希腊的雅典卫城。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⑥

冷战结束后,中国同欧洲、欧亚新独立的国家不断发展友谊合作关系,“我们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⑦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东西方文明交流时打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欢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与欧洲这个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连接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⑧他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中华文明经历了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汉唐时期中华文化远播世界,其他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播至欧洲和北非,为欧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贡献了智慧。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逐步传入中国。可见,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通过向中国传播和中国主动取经的双向互动,逐步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儒释道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和强大的包容性,佛教在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各方面给中国人带来了深刻影响。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善于吸纳域外文化的坚韧品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逐步扩散开来,形成“伊儒会通”局面。“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⑩

东西方借助古丝绸之路共同创造了人类的交流场域,推动了亚欧各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用大量论据证明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提炼了“丝绸之路精神”,其所体现的是:驼队和善意而不是战马和长矛;宝船和友谊而不是坚船和利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⑪“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⑫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已经成为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把握人类发展规律和演进趋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创性理念和思想,“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⑬习近平总书记还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从理念变为现实的有效载体。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演时第一次提出“利益共同体”的概念,即“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2013年10月24日,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⑭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表示,亚洲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习近平主席表示,通过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⑮2018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⑯后来,“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并列状态,不断得到升华,凝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其具有关注人类命运和全球重大而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时代内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建设卫生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双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联合国等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广泛认同。

需要看到,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但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人类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不断加大。全球性气候变暖,核武器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世界范围的恐怖主义还屡屡成为现实威胁,当今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等等。这些都关乎全人类的命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需要和要求。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其理念和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契合。“‘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⑰这说明,人类共同命运由人类共同把握,而不是由某个超级大国所操控。

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增进同共建国家友谊、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举办3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了458项成果。“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⑱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⑲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深层次矛盾长期累积,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面对全球性挑战,单个国家难以独善其身,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在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总结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⑳从这里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应对全球性挑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合作价值。

“一带一路”包含丰富的哲学价值内涵和人类现代共识。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一,“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是需要加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五个基本维度。而“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则是此“五通”维度的凝练概括。当今世界虽然各国共处同一个“地球村”,但冷战思维、以邻为壑、经济规则武器化—单边强力制裁、各种保护主义、“高墙小院”/“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和美国向全球强征关税等极大阻碍了各国之间的正常交流,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低迷,屡屡出现危机。“通”,有的放矢,就是要解决上述积弊。不“通”则“痛”,所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旨在解决我们所处的世界“不通”而“痛”病症。“五通”可以使“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可以使各种认为设置的发展障碍得以消除;可以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互联互通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互联互通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㉑这就决定了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如何破解区域经济合作碎片化风险?如何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谋求新的增长动力?如何解决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的融资瓶颈?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因为互联互通是一条脚下之路,是一条规则之路,是一条心灵之路。需要各国努力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推动跨境互联互通。

第二,“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三个“共”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即大家的事情商量着办,不是一家说了算;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干,不是一家搞单干;大家干完事情一起分享,成果不是一家独占。如果说“通”解决的是“堵”“塞”的问题,那么“共”解决的就是“独”“单边”的问题。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本质体现。“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其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欧洲合作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使中国和欧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合作共赢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思想,树立双赢和共赢新理念,抛弃你赢我输的旧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中国不谋求政治势力范围,坚持正确义利观,抓好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的合唱。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给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范式,其原则、理念、思想和精神完全符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能够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极大地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有助于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信任和利益融合,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将“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的关系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与其血脉经络之间的关系。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中吉乌铁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钱凯港等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标志性项目,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陆海天网立体型互联互通格局。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共建国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形成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

共同开创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建“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新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十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未来怎么办,往哪里走?2024年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今后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形势做出了判断,认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其挑战性问题,一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二是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关于“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未来中国要在“于我有利”的条件下增强共建国家的“获得感”,并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今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做好“四个结合”和“三个统筹”,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四个结合”:第一,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由高水平安全来保障。在当前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美国向全球强征关税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将评估风险、避免风险、排除风险作为维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安全的重要方面。第二,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政府既不能越位取代市场进行行政化了的非市场运作,也不能缺位,政府引导、服务和监督作用十分必要,“看得见的手”也要发挥作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结合起来。第三,科学布局和动态优化相结合。布局和规划一般是静态的,是根据相对稳定的信息做出的,但国际大势瞬息万变,这就需要布局和规划,要不断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以符合现实实际情况。布局重在科学,动态把握要在优化和尺寸拿捏。第四,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相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没有合作进程中的“量的积累”是不行的,但过重于重视“量”而轻视合作进程的“质”更是不可取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须在一定量的增长基础上着力推进合作“质”的方面的提高,以体现出“高质量”的性质。

“三个统筹”:第一,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但也要着力推进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经常遇到基础设施已经到位,但因“规则标准”等问题,导致基础设施迟迟不能投入使用或者使用不充分,造成效率低下和经济损失。中欧班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基础设施没有实质性提升和改造的情况下,因优化了共建国之间的“规则标准”,消除了其“规则标准”的阻碍性因素,中欧班列效率大大提升,经济效益也随之大提升。但无论“硬联通”,还是“软联通”,都要将“心联通”作为目的,只有“一带一路”能够给共建国家人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多形成聚人心的合作成果,多上马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以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只有与共建国家的人文交流十分顺畅,互信程度很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才能走深走实。第二,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增进各国民生福祉是一个金尺度。未来既要经营好、维护好中老铁路和雅万高铁、建设好中吉乌铁路等标志性工程,又要着力推进诸如鲁班工坊、菌草技术等“小而美”民生项目,惠及共建国家民众,让他们真正感到“一带一路”不在视频中,就在身边。第三,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在巩固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共建国之间还应该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浪潮奔涌,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新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在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基础上着力推展新兴领域的深度合作。

重点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以成熟而高效的机制确保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总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分量的合作品牌,形成更多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⑤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00页、500-501页、503页。

②③④⑥⑧⑨⑩⑪⑫⑯⑰⑱⑲⑳㉑《习近平谈“一带一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40页、179页、2页、14页、15页、31页、59页、164页、164页、202页、73页、349页、351页、347页、44页。

⑦⑬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82页、272页、297页。

责编/孙垚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