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在企业层面,既需要“科技副总”攻克技术高地,为创新提供“硬支撑”,也需要补齐“产品副总”短板,为技术转化搭建“软桥梁”,再通过二者协同构建“技术-市场”全链条闭环,最终将实验室里的“技术盆景”转化为产业领域的“发展风景”。
“科技副总”:从技术端让新质生产力推陈出“新”
“科技副总”机制通过柔性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技术副总、研发副总等职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要求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行动,成为企业层面推动新质生产力从“政策蓝图”走向“实践落地”的关键纽带。“科技副总”首先是技术攻坚的“破壁者”。高校科研人才深入企业一线,针对性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其次是产学研的“黏合剂”。通过项目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形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端渗透。江苏等地实践显示,“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年均新增专利数增长35%。最后是创新生态的“播种机”。带动企业建立研发体系,培养本地技术团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科技副总”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平台,推动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科技人才双向流动。
“产品副总”:从产品端让新质生产力落地生“金”
“产品副总”作为产品管理领域的高级管理者,主要聚焦于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产品,打通技术到市场的壁垒,填补从“实验室技术”到“市场化商品”的“中间地带”。“产品副总”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方法论、新的视角,帮助传统行业提升效率、优化流程、创造用户价值。“产品副总”首先是产品战略的“顶层设计师”。统筹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与商业逻辑,制定清晰的产品路线图。不同于技术团队侧重“能不能做”,“产品副总”更关注“市场要不要”“商业上划不划算”,确保技术创新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展开。其次是从技术到市场资源整合的“关键枢纽”。协调研发、生产、市场、销售等多部门,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推广”的协同闭环。第三是产品经受用户体验检验的“首席守护者”。通过数据驱动产品迭代,避免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错配”。通过用户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捕捉用户痛点,反哺研发团队优化产品,确保产品不仅“技术先进”,而且“用户满意”。
构建“科技副总”“产品副总”协同机制,全链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从“需求定义、开发实施、市场推广”三个阶段,构建全流程“科技副总”“产品副总”协同机制。在需求定义阶段,“产品副总”通过市场调研提炼用户需求、商业痛点,形成“产品需求清单”;“科技副总”基于清单评估技术可行性,判断哪些需求可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哪些需要突破创新。通过双向校准,共同确定技术研发优先级,避免“技术自嗨”“需求空转”。在开发实施阶段,“科技副总”主导技术研发,定期向“产品副总”同步技术进展与风险;“产品副总”则基于技术进展调整产品设计,同步协调生产、供应链部门提前准备,并收集潜在用户的初步反馈,用于“科技副总”优化技术方案。二者同步推进攻坚,确保研发与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同频共振。在市场推广阶段,“产品副总”设计商业化策略,如定价、渠道、营销方案;“科技副总”则提供技术背书,向客户解读技术优势、参与技术答疑,帮助市场团队更好地传递产品价值。二者共同分析市场反馈,协同推动产品优化,形成“市场反馈-双向优化”的迭代闭环。要构建协同导向的组织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试点“双副总联合决策制”,成立由二者共同牵头的“创新项目小组”,赋予项目决策权,确保技术与商业决策同步推进。(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技术经理人体系化培育专家 艾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