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学讲“群众话” 办好“群众事”

幻灯片-理想中国·青年学习班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远也不难,走好这段路,考验的是治理智慧,更检验着初心使命。既不能靠“纸上谈兵”的空想,也不能凭“一刀切”的蛮干,关键在于把政策的“通用性”与基层的“特殊性”拧成一股绳,让政策真正落地。

要让政策在群众心里有“生命力”,先得让政策说“群众话”。就像推广农业技术,硬搬“标准化手册”不如田间地头算细账,讲“行距多少厘米”不如说“两步远”实在。群众认的不是条文,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是种下去的庄稼能多打多少粮,是改好的厕所能不能少些麻烦。只有让政策说“群众话”、办“群众事”,才能让群众满意。

只让政策讲“群众话”还不够,还要找准群众心里盼的事,将政策“量体裁衣”做到位,一以贯之落到底。基层情况千差万别,照搬上级部署往往容易“水土不服”,反观那些行得通的做法,无不是学会了“量体裁衣”:山区修路多绕个弯照顾几户人家,社区治理给老年人留个“人工通道”。这不是对政策“打折扣”,而是让政策更合实情、更接地气。

说到底,政策落地的成效,终究要靠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衡量工作好坏,不在报表数字多亮眼,而在群众笑脸多不多;不在项目规模有多大,而在解决了多少“急难愁盼”。就像有的干部在汛期里守着河堤不回家,这恰恰是政策在基层的生动体现。因为群众心里有杆秤,谁把他们的事当回事,他们就把谁放在心上。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远,走好这段路,靠的是心眼实、脚步勤。多些换位思考的温度,少些居高临下的姿态,让政策跟着问题走、围着群众转,才能真正打通堵点、接上地气,让惠民举措长出“翅膀”,飞到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