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承古法 酿新章 续写千年汾酒香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千二百年前,杜牧妙笔描绘酒旗摇曳、烟雨朦胧的景象,千古传唱。诗中牧童所指,即山西吕梁汾阳市杏花村。杏花村见证汾酒孕育成长,也镌刻厂区变迁;酒厂形态随时代革新,而千年酒脉与匠心愈绵长。

在老作坊,看见汾酒的前身和根脉

高楼林立间,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博物馆静静伫立,吸引游客。汾酒历史久远,现代发展源于老作坊。宝泉益、义泉泳、晋裕汾酒公司酿造厂等,均为汾酒前身。

杏花村镇东堡村老作坊占地9000平方米,房屋50余间,是全国首家原址型白酒遗址博物馆。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老作坊诞生的商业奇迹,至今传颂。1915年,义泉泳高粱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甲等大奖章,消息传回,举国沸腾。如今,院内“同贺石碣”铭记民族骄傲。

老作坊内,汾酒传统酿造技艺已规范成型。义泉泳总结杏花村酿酒经验,归纳七诀:“人必精,水必甘,曲必时,粮必实,器必洁,缸必湿,火必缓。”凭借声誉与品质,1949年9月21日,复产首批汾酒摆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餐桌,成为国宴用酒。

老作坊仍在生产。保留下来的老车间里,工匠人工操作、古法酿造、小批量生产,酒体清爽甘洌。老作坊承载汾酒根脉,记录过往;也凝练精神,引领未来。

在厂区,见证汾酒时代进化

厂区历经五次大规模扩建,可见汾酒创新活力。

1949年6月,山西汾阳杏花村地方国营汾酒厂挂牌,新中国首家地方国营酿酒企业诞生。汾酒自此走出烧坊,迈入工业化生产。老员工回忆:初期厂区车间寥寥,55名工人半年酿酒百余吨,规模已属可观。

1951年,汾酒首次扩建,选址杏花村镇西堡村“五里东”水地。扩建后,新建年产250吨车间,面积958.5平方米,生产组由3个增至5个,年产能200吨。

1956年,汾酒第二次扩建,年产能500吨,职工206人。1956—1959年,三座年产1500吨车间相继投产。此次扩建配套1500吨酒库及年产1600吨大曲车间,领先同业。

1972—1980年,汾酒完成第四次扩建。1983年启动第五次扩建,规模最大,分两期:一期设计年产3000吨,二期4000吨。

五次扩建后,汾酒厂区成为全国最大名白酒基地,率先突破万吨,产量占全国名白酒一半。杏花村由此形成以汾酒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化加速,汾酒产能领先,被誉为“汾老大”。汾酒率先成立股份公司,上交所挂牌,成为白酒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迈向现代化。

2006—2012年,白酒行业黄金期,汾酒营收突破百亿元。厂区历经扩建,成为花园式工厂。园内生态湖、现代车间、科技楼、营销中心、大酒店与传统建筑交相辉映。雕塑与花木点缀,环境宜人,尽显“中国诗酒第一村”风范。

在未来,看见汾酒复兴

新时代,汾酒描绘复兴蓝图。2019年,汾酒集团整体上市,成为山西及白酒行业首家整体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再进一步。

如今的汾酒集团,是集白酒、大健康产业、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基金及白酒机加工于一体的省管重要骨干企业。厂区从单一的酿造生产基地,逐步升级为集生产、文旅体验等于一体的多业态融合园区。

近年来,汾酒营收先后突破200亿元、300亿元,复兴号角吹响。为巩固行业优势,2030技改原酒产储能扩建项目开工,占地1932亩,工期三年。2024年,汾酒汾青基地(一期)2万吨原酒项目开工,占地412.71亩,再添产能支撑。

当前,行业优势向产能、产区、品牌集中,汾酒加码产储能建设,拥抱“大清香时代”。“清香天下”图景在汾酒持续进化中铸就。汾酒将在时代浪潮中守正创新,以文化底蕴和品质书写高质量发展篇章。(汾酒集团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