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校园餐”咋成“贪腐宴”

锐评插图(06.10)

“学校食堂的饭菜,像‘清水煮白菜’,可每天餐费15元,并不便宜,这钱到底花在哪儿了?”8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学校食堂的账,不能对不上》一文,直面河南汤阴县严查“校园餐”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有的学校食堂承包方与校方“默契配合”,用虚假验收单套取资金;有的账目混乱,餐费收入、食材采购、食堂盈余“三本账”对不上;还有一所中学食堂餐费资金流向竟涉及7个私人账户,资金监管“脱缰”。很快,汤阴县纪委监委启动问责程序,3名校领导干部受到党纪处分,4人被诫勉谈话。

“校园餐”乱象,令人触目惊心:“串通一气”的虚假验收单套取资金、账实不符的“糊涂账”、“自由流动”的餐费资金,将本该营养丰盛的“校园餐”偷换成稀汤寡水的“清水煮白菜”,最终演化为满足个别领导干部私欲的“贪腐宴”。这一现象,表面看是校园资金的管理疏漏,但深究其中,便能发现食堂承包方与校方同流合污的权利操盘。所谓的“管理漏洞”,实则为精心构筑的“腐败流水线”。

我国目前中小学和幼儿园数量超过46万所,涉及学生2.37多亿人。校园配餐覆盖面广、环节多,已成为监管重点领域。今年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现场推进会,全面总结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果成效,部署2025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各地教育系统聚焦“校园餐”管理开展专项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教育领域的个别领导干部用权任性、以权谋私问题依然存在,亟须治理。

“校园餐”的质量,是教育民生的重要刻度。家长们放心不下的是,孩子吃得安全、足够营养吗?当腐败黑手伸向校园餐盘时,损害的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权利,更是对教育纯洁性的亵渎。

面对这场“校园餐”事件,汤阴县亮出问责利剑,但问责只是破题之始,制度建设才是治本之策。例如,“三方共管”的机制探索、“云端监工”的学生家长,让监管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封喉”,使得校园营养餐的每一笔经费都清楚明白。

此类事件也为全国校园餐饮乱象敲响了警钟。“校园餐”问题一直都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大事,各地教育系统要始终把校园餐饮安全摆在重要位置,真正建立全链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严格执行经费管理制度,适时探索行之有效的多方共管机制,抓好食品采买、配送、加工等各环节制度落实。畅通师生意见反馈和投诉机制,成立家委会等参与监管,同时结合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智慧化建设,让“互联网+明厨亮灶”成为标配,将“校园餐”置于阳光下运行。

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更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责任,通过校长陪餐制等实招硬招,全面了解“校园餐”品质和学生所需,真正将校园餐饮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里。纪检监察部门要常抓不懈,通过列席食堂招标等重大会议,扎紧事前监督“铁栅栏”;并通过日常监管和畅通举报渠道等架起“探照灯”,通过对贪腐者严肃追责问责挥出“开山斧”,真正让歪心思无处遁形。

学生的餐盘,容不得蛀虫啃噬;教育的净土,更不容贪腐侵蚀。守护好“校园餐”,是对教育初心的责任担当,更是对社会公共责任的坚守。必须以最严格的要求,为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常嫦]